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高原气象  2015 

滇黔准静止锋诱发贵州春季暴雨的锋生机制分析

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13.00176, PP. 357-367

Keywords: 滇黔准静止锋,春季暴雨,锋生机制,物理模型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利用卫星云图、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和逐6h的1°×1°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3-2006年春季滇黔准静止锋背景下,出现的5次贵州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在准静止锋背景下,贵州春季暴雨是由高低空急流、高空槽、冷空气与准静止锋的共同作用产生的。低空急流将大量的水汽从孟加拉湾和北部湾输送到贵州,不断积累对流有效位能;高空急流的加速增强了"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大尺度上升运动,并通过急流下侧的正环流圈带动冷空气南下,使得准静止锋活跃锋生,是暴雨天气过程的触发机制。锋生现象分析表明,高空急流加速导致对流层中高层极锋锋区内锋生和对流层中层正环流圈的形成,加强了准静止锋附近的水平变形和垂直运动,进而促使锋生加强。水平变形和垂直运动对暴雨的产生也有直接影响:水平变形项范围越大则降雨强度越强,与垂直运动相关的倾斜项移动与在准静止锋附近生成的强对流云团的移动方向一致。准静止锋与贵州春季的暴雨过程关系密切,暴雨落区集中分布在准静止锋南侧1个纬距带内。高空急流加速度、冷锋附近的水汽辐合强度以及对流有效位能的高能舌区范围对暴雨范围和强度有指示作用。基于以上锋生机制,提炼了滇黔准静止锋诱发贵州春季暴雨的物理模型。

References

[1]  杜正静, 丁治英, 张书余. 2001年1月滇黔准静止锋在演变过程中的结构及大气环流特征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07, 23(3): 284-292.
[2]  陶祖钰. 基础理论与预报实践[J]. 气象, 2011, 37(2): 129-135.
[3]  王曼, 段旭, 李华宏, 等. 地形对昆明准静止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 气象, 2009, 35(5): 77-83.
[4]  段旭, 李英, 孙晓东. 昆明准静止锋结构[J]. 高原气象, 2002, 21(2): 205-209.
[5]  杜小玲, 蓝伟. 两次滇黔准静止锋锋区结构的对比分析[J]. 高原气象, 2010, 29(5): 1183-1195. 浏览
[6]  钱维宏, 符娇兰. 2008年初江南冻雨过程的湿大气锋生[J].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09, 39(6): 787-798.
[7]  李登文, 乔琪, 魏涛. 2008年初我国南方冻雨雪天气环流及垂直结构分析[J]. 高原气象, 2009, 28(5): 1140-1148. 浏览
[8]  杨贵名, 毛冬艳, 孔期. "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锋区特征分析[J]. 气象学报, 2009, 67(4): 652-665.
[9]  寿绍文, 王祖锋. 1971年7月上旬贵州地区暴雨过程物理机制的诊断研究[J]. 气象科学, 1998, 18(3): 231-238.
[10]  杨洋, 俞佚名. 一次西南静止锋的准地转锋生函数分析[J]. 高原气象, 1995, 14(3): 365-372.
[11]  井喜, 陈见, 胡春娟, 等. 广西和贵州MCC暴雨过程综合分析[J]. 高原气象, 2009, 28(2): 335-351. 浏览
[12]  Hoskins B J, Neto E C, Cho H R. The formation of multiple fronts[J]. Quart J Roy Meteor Soc, 1984, 110: 881-896.
[13]  Thorpe A J, Emanuel K A. Frontogenesis in the Presence of Small Stability to Slantwise Convection[J]. Atmos Sci, 1985, 42: 1809-1824. 2.0.CO;2 target="_blank">
[14]  王兴宝. 锋生过程对扰动发展的影响[J]. 大气科学, 1997, 21(4): 472-484.
[15]  王兴宝, 伍荣生. 变形场锋生条件下斜压锋区上对称波包的发展[J]. 气象学报, 2000, 58(4): 403-417.
[16]  高守亭, 陶诗言. 高空急流加速与低层锋生[J]. 大气科学, 1991, 15(2): 11-22.
[17]  姚秀萍, 于玉斌, 赵兵科. 梅雨锋云系的结构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 高原气象, 2005, 24(6): 1002-1011.
[18]  何斌, 何锋, 范晓红, 等. 一次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J]. 高原气象, 2013, 32(4): 1074-1083, 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12.00101. 浏览
[19]  倪允琪, 周秀骥. 中国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形成机理以及监测与预测理论和方法研究[J]. 气象学报, 2004, 62(5): 647-662.
[20]  张建海, 曹艳艳, 陈柯辰. 2011年浙江梅汛期前后旱涝急转形势及梅雨锋结构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 2013, 32(1): 221-233, 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13.00022. 浏览
[21]  赵玉春, 许小峰, 崔春光.中尺度地形对梅雨锋暴雨影响的个例研究[J].高原气象, 2012, 31(5): 1268-1282. 浏览
[22]  罗红磊, 陈海山, 林宗桂, 等. 一条弱静止锋上对流系统发生过程的中尺度特征[J]. 热带气象学报, 2013, 29(1): 106-114.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