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高原气象  2015 

1900年前后中国特大旱灾的旱情及其形成的自然因素

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13.00129, PP. 771-776

Keywords: 1900年前后,特大旱灾,自然因素,夏季风,厄尔尼诺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为了深入认识近代特大干旱事件的成因,利用中国1900年前后旱涝等级资料、近500年旱涝分布图集和西北地区近500年旱涝分布图集资料等,分析了1900年前后中国特大旱灾的旱情及其形成的自然因素.结果表明:(1)1900年前后的特大旱灾出现在100年来年代际变暖期,以北方干旱最严重,且多灾并发.(2)1900年前后是年代际夏季风最弱的时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和西伯利亚高压年代际增强期是特大旱灾发生的直接原因.(3)强厄尔尼诺事件与太阳黑子相对数的低值期,也是1900年前后特大旱灾发生的重要原因.

References

[1]  夏明方. 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2]  张德二. 相对温暖气候背景下的历史旱灾-17841787年典型灾例[J]. 地理学报, 2000, 55(增刊1): 2321-2328.
[3]  张德二, 梁有叶. 1876-1878 年中国大范围持续干旱事件[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6(2): 106-112.
[4]  郝志新, 郑景云, 伍国凤, 等. 1876-1878 年华北大旱: 史实、 影响及气候背景[J]. 科学通报, 2010, 55(23): 2321-2328.
[5]  卫捷, 张庆云, 陶诗言. 1999及2000年夏季华北严重干旱的物理成因分析[J]. 大气科学, 2004, 28(1): 125-137.
[6]  王秀文, 李峰, 阿布力米提, 等. 黄淮和江淮地区2001年9-10 月异常干旱的水汽分析[J]. 高原气象, 2004, 23(6): 860-867.
[7]  白虎志, 谢金南, 王宝灵, 等. 1997年甘肃省特大干旱事件的诊断分析[J]. 高原气象, 1999, 18(1): 55-62.
[8]  池再香, 杜正静, 陈忠明, 等.2009-2010年贵州秋、 冬、 春季干旱气象要素与环流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 2012, 31(1): 176-184. 浏览
[9]  陈豫英, 王秀文, 陈楠, 等. 2008年宁夏久旱转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J]. 高原气象, 2010, 29(3): 737-743. 浏览
[10]  刘晓冉, 程炳岩, 杨茜, 等. 川渝地区夏季高温干旱变化特征及其异常年环流形势分析[J]. 高原气象, 2009, 28(2): 306-313. 浏览
[11]  邵太华, 张耀存.冬季北大西洋涛动对中国春季降水异常的影响[J]. 高原气象, 2012, 31(5): 1225-1223. 浏览
[12]  姚玉璧, 王劲松, 王莺, 等. 黄土高原春季干旱时空分异特征[J]. 高原气象, 2015, 34(1): 30-38, 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13. 浏览
[13]  黄荣辉, 徐予红, 周连童. 我国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华北干旱化趋势[J]. 高原气象, 1999, 18(4): 465-476.
[14]  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 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Z]. 北京: 地图出版社, 1981: 329.
[15]  白虎志, 董安祥, 郑广芬, 等. 中国西北地区近500年旱涝分布图集(1470-2008)[Z].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10: 221.
[16]  丁一汇.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综合卷[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8: 519-520, 589-591.
[17]  唐国利, 任国玉. 近百年中国地表气温变化趋势的再分析[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5, 10(4): 792-798.
[18]  《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 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R].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38-40.
[19]  秦大河. 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综合报告[R].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8-9.
[20]  高辉, 张芳华. 关于东亚夏季风指数的比较[J]. 热带气象学报, 2003, 19(1): 79-86.
[21]  施能, 朱乾根. 1873-1995年东亚冬、 夏季风强度指数[J]. 气象科技, 2000, 24(3): 14-18.
[22]  孙安健, 高波. 华北平原地区夏季严重旱涝特征诊断分析[J]. 大气科学, 2000, 24(3): 393-402.
[23]  荣艳淑, 段丽瑶, 徐明. 1997-2002年华北持续性干旱气候诊断分析[J]. 干旱区研究, 2008, 25(6): 842-850.
[24]  慕巧珍, 王绍武, 朱锦红. 近百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J]. 大气科学, 2001, 25(6): 787-797.
[25]  吴国雄, 丑纪范, 刘屹岷. 副热带高压研究进展及展望[J]. 大气科学, 2003, 27(4): 503-517.
[26]  龚道溢, 王绍武. 西伯利亚高压的长期变化及全球变暖可能影响的研究[J]. 地理学报, 1999, 54(2): 125-133.
[27]  龚道溢, 王绍武. ENSO对中国四季降水的影响[J]. 自然灾害学报, 1998, 7(4): 44-52.
[28]  李栋梁, 姚辉. 1470-1979年中国旱涝与厄尔尼诺事件[J]. 干旱区地理, 1991, 14(2): 48-52.
[29]  姚辉, 李栋梁. 厄尔尼诺事件与中国降水及历史旱涝[J]. 应用气象学报, 1992, 3(2): 228-234.
[30]  李茜, 魏凤英, 李栋梁. 近千年东亚夏季风演变[J]. 古地理学报, 2012, 14(2): 253-260.
[31]  王绍武, 龚道溢. 近百年来的ENSO 事件及其强度[J]. 气象, 1989, 25(1): 9-13.
[32]  王云璋, 彭梅香. 黄河径流量变化与太阳活动关系初探[J]. 山东气象, 1993, 13(2): 6-10.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