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高原气象  2015 

印度洋海盆模影响西北东部降水的大气环流分析

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14.00011, PP. 700-705

Keywords: 热带印度洋,海表面温度(SST),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大气环流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利用回归统计方法分析了热带印度洋海盆模影响西北地区东部5月降水异常的大气环流异常分布及可能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印度洋暖海盆模可以在亚欧地区大气中引起类似“Matsuno-GillPattern”的大气响应,在对流层中上层形成异常波列,西北地区东部正好位于新疆—巴尔喀什湖负异常中心和东亚地区正异常中心之间,处在明显西低东高的高度场异常形势下,这正是西北地区东部5月降水异常偏多的典型环流形势.对应波列分布,欧亚范围存在3个明显异常气旋、反气旋,对流层高层200hPa华北到西北地区东部为大片气流异常辐散区,低层850hPa为气流辐合,形成异常垂直上升运动,有利于西北区东部降水异常偏多.因此印度洋海盆模是通过引起遥相关波列,在西北地区东部上空形成西低东高的异常环流,从而影响该地区的降水异常.

References

[1]  Annamalai H, Liu Ping, Xie Shangping. Southwest Indian Ocean SST variability: Its local effect and remote influence on Asian monsoons[J]. J Climate, 2005, 18(20): 4150-4167.
[2]  Yang Jianling, Liu Qinyu, Xie Shangping, et al. Impact of the Indian Ocean SST basin mode on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J]. Geophys Res Lett, 2007, 34(2), L02708, doi: 10.1029/2006 GL028571.
[3]  杨建玲, 刘秦玉. 热带印度洋SST海盆模态的“充电/放电”作用—对夏季南亚高压的影响[J]. 海洋学报, 2008, 30(2): 12-19.
[4]  Yang Jianling, Liu Qinyu, Liu Zhengru, et al. Basin mode of Indian Ocea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Northern Hemisphere circumglobal teleconnection[J]. Geophys Res Lett, 2009, 36(19), L19705, doi: 10.1029/2009GL039559.
[5]  Yang Jianling, Liu Qinyu, Liu Zhengyu. Linking Asian monsoon to Indian Ocean SST in the observation: Possible roles of Indian Ocean Basin mode and Dipole mode[J]. J Climate, 2010, 23(21): 5889-5902.
[6]  杨建玲, 李艳春, 郑广芬, 等. 热带印度洋海表面温度与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异常关系研究[J]. 高原气象, 2015, 34(3): 690-699, 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14.00010. 浏览
[7]  施雅风, 沈永平, 胡汝骥. 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 影响和前景初步探讨[J]. 冰川冻土, 2002, 24(3): 219-226.
[8]  栾晨, 宋敏红, 蔡英, 等. 西北区西部夏半年强降水变化的分区研究[J]. 高原气象, 2012, 31(3): 629-637. 浏览
[9]  宋连春, 张存杰. 20世纪西北地区降水量变化特征[J]. 冰川冻土, 2003, 25(2): 143-148.
[10]  刘扬, 韦志刚, 李振朝, 等. 中国北方地区降水变化的分区研究[J]. 高原气象, 2012, 31(3): 638-645. 浏览
[11]  杨建玲, 冯建民, 穆建华, 等. 西北地区东部季节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 冰川冻土, 2013, 35(4): 949-958.
[12]  李栋梁, 谢金南, 王文. 中国西北夏季降水特征及其异常研究[J]. 大气科学, 1997, 21(3): 331-340.
[13]  白虎志, 谢金南, 李栋梁. 青藏高原季风对西北降水影响的相关分析[J]. 甘肃气象, 2000, 18(2): 10-12.
[14]  吴统文, 钱正安, 李培基, 等. 青藏高原多、 少雪年后期西北干旱区降水的对比分析[J]. 高原气象, 1998, 17(4): 364-372.
[15]  李耀辉, 李栋梁, 赵庆云. 中国西北春季降水与太平洋秋季海温的异常特征及其相关分析[J]. 高原气象, 2000,19(1):100-110.
[16]  王澄海, 王式功, 杨德保, 等. 中国西北春季降水与太平洋海温相关特征的研究[J]. 热带气象学报, 2002, 18(4): 374-382.
[17]  杨金虎, 江志红, 白虎志. 西北区东部夏季极端降水事件同太平洋SSTA的遥相关[J]. 高原气象, 2008, 27(2): 331-338.
[18]  陈海波, 杨建玲, 严华生, 等. 宁夏5月降水变化及其对前期全球SST异常的响应分析[J]. 高原气象, 2012, 31(3): 752-759. 浏览
[19]  谢金南, 卓嘎. 台风活动对青藏高原东北侧干旱的影响[J]. 高原气象, 2000, 19(2): 244-252.
[20]  张琼, 钱正安, 陈敏连. 关于夏季南亚高压的进一步研究: 与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关系的统计分析[J]. 高原气象, 1997, 16(21): 52-62.
[21]  李进, 李栋梁, 张杰. 黄河流域冬、 夏季水汽输送及收支特征[J]. 高原气象, 2012, 31(2): 342-350. 浏览
[22]  李江林, 李照荣, 杨建才, 等. 近10年夏季西北地区水汽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分析[J]. 高原气象, 2012, 31(6): 1574-1581. 浏览
[23]  李栋梁, 邵鹏程, 王慧, 等. 中国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带研究进展[J]. 高原气象, 2013, 32(1): 305-314, 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13.00030. 浏览
[24]  邵太华, 张耀存. 冬季北大西洋涛动对中国春季降水异常的影响[J]. 高原气象, 2012, 31(5): 1225-1233. 浏览
[25]  罗绍华, 金祖辉, 陈烈庭. 印度洋和南海海温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相关分析[J]. 大气科学, 1985, 9(3): 336-342.
[26]  闵锦忠, 孙照渤, 曾刚. 南海和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东亚大气环流及降水的影响[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0, 23(4): 542-548.
[27]  张琼, 刘平, 吴国雄. 印度洋和南海海温与长江中下游旱涝[J]. 大气科学, 2003, 127(16): 992-1006.
[28]  金祖辉, 沈如桂. 长江中下游涝梅和旱梅年海温场和热带环流系统的特征[J]. 气象科学技术集刊(11),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87: 83-88.
[29]  陈烈庭. 阿拉伯海南海海温距平纬向差异对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影响[J]. 大气科学, 1991, 15(1): 33- 41.
[30]  吴国雄, 刘平, 刘屹岷. 印度洋海温异常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大气中的两级热力适应[J]. 气象学报, 2000, 58(5): 513-522.
[31]  刘屹岷, 吴国雄, 刘辉, 等. 空间非均匀加热对副热带高压形成和变异的影响Ⅲ: 凝结潜热加热与南亚高压及西太平洋副高[J]. 气象学报, 1999, 57(5): 525-538.
[32]  杨辉, 李崇银. 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对南亚高压的影响[J]. 大气科学, 2005, 29(1): 99-110.
[33]  琚建华, 陈琳玲, 李崇银. 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模态及其指数定义的初步研究[J]. 热带气象学报, 2004, 20(6): 617-624.
[34]  Xie Shangping, Hu Kaiming, Hafner J, et al. Indian Ocean capacitor effect on Indo-western Pacific climate during the summer following El Nino[J]. J Climate, 2009, 22(3): 730-747.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