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2010.4.24”黑风天气过程的稳定度分析
, PP. 408-414
Keywords: 黑风,稳定度,大气层结,螺旋度,民勤
Abstract:
2010年4月24日民勤出现黑风天气,给当地经济和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利用民勤黑风发生前后2010年4月24日08时~25日08时的探空观测资料,对大气不稳定能量、热力参数“V—3θ”和动力参数“相对风暴水平螺旋度”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黑风发生时,民勤近地面存在正不稳定能量,促使黑风在近地面层爆发性发展,使沙尘粒子在正不稳定能量区聚积,形成黑风墙。民勤黑风爆发前和爆发时大气温湿结构呈现出上湿下干的分布特征,低层湿度较小不利于降水产生,为沙尘扬起提供了较好的垂直方向的环境场条件;黑风爆发前大气层结500hPa以下风场的垂直分布形成顺时针滚流,为对流性不稳定层结,气层有利于黑风生成和发展;黑风过境后,风场的垂直分布顺时针滚流下降至700hPa以下,说明大气层结的对流不稳定层结变薄、减弱,700~500hPa存在逆时针滚流,抑制上升运动,预示黑风将减弱。黑风爆发期间在河西走廊中部存在一个相对风暴水平螺旋度负值中心,中心值达到-870m2/s2,远小于强沙尘暴发生的临界值-600m2/s2,沙尘暴的强度与相对风暴水平螺旋度负值中心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当民勤测站的相对风暴水平螺旋度<0,其上游存在≤-600m2/s2的最小中心时,民勤测站将出现强沙尘暴;当民勤测站的螺旋度<0,其上游存在正值中心时,下游存在负值中心时,民勤测站的沙尘暴结束,能见度好转。
References
[1] | 方宗义,朱福康.中国沙尘暴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1-10.
|
[2] | 张强,王胜.论特强沙尘暴(黑风)的物理特征及其气候效应〔J〕.中国沙漠,2005,25(5) :675-681.
|
[3] | 徐国昌,陈敏莲,吴国雄.甘肃省“4.22”特大沙暴分析〔J〕.气象学报,1979,37(4):26-35.
|
[4] | 王式功,董光荣.沙尘暴研究的进展〔J〕 中国沙漠,2000,20(4):349-356.
|
[5] | 王式功,杨得宝,金炯,等.我国西北地区黑风暴的成因和对策〔J〕 中国沙漠,1995,15(1):19-20.
|
[6] | 胡隐樵,光田宁.强沙尘暴发展与干飑线-黑风暴形成机理的分析〔J〕.高原气象,1996,15(2):178-185.
|
[7] | 董安祥,白虎志,陆登荣,等.河西走廊强和特强沙尘暴变化趋势的初步研究〔J〕.高原气象,2003,22(4):422-425.
|
[8] | 王劲松,李耀辉,康凤琴,等.“4 .12”沙尘暴天气的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J〕.高原气象,2004,23(1):89-96.
|
[9] | 杨晓玲,丁文魁,钱莉,等.一次区域性大风沙尘暴天气成因分析〔J〕. 中国沙漠,2005,25(5) :702-705.
|
[10] | 钱莉,李岩瑛,杨永龙,等.河西走廊东部强沙尘暴分布特征及飑线天气引发强沙尘暴特例分析〔J〕. 干旱区地理,2010,33(1):668-671.
|
[11] | 王式功,杨得宝,金炯,等.我国西北地区黑风暴的成因和对策〔J〕 中国沙漠,1995,15(1):19-20.
|
[12] | 胡隐樵,光田宁.强沙尘暴发展与干飑线-黑风暴形成机理的分析〔J〕.高原气象,1996,15(2):178-185.
|
[13] | 王若升,董安祥,樊晓春,等.溃变理论在西北地区冰雹天气预报中的应用〔J〕.干旱气象,2006,24(2):19-24.
|
[14] | 岳平,牛生杰,张强.民勤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的稳定度分析〔J〕. 中国沙漠,2007,27(4):668-671.
|
[15] | 李岩瑛, 张强, 李耀辉,等. 水平螺旋度与沙尘暴的动力学关系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2008,51(3):692-703.
|
[16] | 孙永刚,孟雪峰,宋桂英,等.基于定量监测的沙尘暴定量预报方法〔J〕.气象,2009,35(3):87-93.
|
[17] | 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421-425.
|
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