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甘肃省碳排放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 PP. 487-493
Keywords: 碳排放,STIRPAT模型,因素分析,甘肃省
Abstract:
采用甘肃省人口、经济发展、能源消费等数据,通过相关方法对1997-2008年的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及其三大产业的碳排放进行了估算,并利用岭回归函数对STIRPAT扩展模型拟合,进一步分析影响甘肃省碳排放的因素。结果表明:(1)从1997-2008年甘肃省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碳排放量由1997年的1767.14×104t增加到2008年4341.64×104t。人均碳排放量由1997年的0.7t/人增长到2008年的1.65t/人,且以煤炭消费的碳排放为主,占各能源碳排放的比例达到70%以上。(2)碳排放强度从1997-2001年呈波动变化,2001年以后则呈逐年下降趋势,总体上从1997年的2.214t/104元下降到2008年的1.364t/104元。(3)三大产业的碳排放呈逐年上升趋势,且以第二产业的贡献为主。(4)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影响较大,而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剧了碳排放的增长。
References
[1] | 徐国泉,刘则源,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6):158-161.
|
[2] | 孙建卫,赵荣钦,黄贤金,等. 1995-2005年中国碳排放核算及其因素分解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0,(8):1284-1294.
|
[3] | 朱勤,彭希哲,陆志明,等.人口与消费对碳排放影响的分析模型与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2):98-101.
|
[4] | 郭运功,汪东东,林逢春.上海能源利用碳排放足迹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103-107.
|
[5] | 张小平, 何 伟.甘肃省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动态比较〔J〕.经济地理, 2010,(2): 279 - 282.
|
[6] | 龙爱华,徐中民,王新华,等. 人口、富裕及技术对2000年中国水足迹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6,26(10):3358-3365.〔A〕
|
[7] | 李国志, 李宗植.人口、经济和技术对CO2排放的影响分析〔J〕.人口研究, 2010,(5): 38-39.
|
[8] | 李智, 鞠美庭.中国1996-2005年能源生态足迹与效率动态测量与分析〔J〕.资源科学,2007,29(6):54-60.
|
[9] | 熊友云,张明军.1978-2006年甘肃产业结构演进分析〔J〕.干旱区地理, 2010,33(2):285-290.
|
[10] | 刘丽萍,何燕.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及主要途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3):214-216.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