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塔里木河流域人口-经济分布不均衡特征分析

, PP. 309-317

Keywords: 人口-经济,不均衡,分布特征,塔里木河流域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不均衡性是人口与经济分布最基本的属性,不均衡性过大影响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文章利用地理联系率、Pearson相关系数、基尼系数和崔王指数分析了塔里木河流域人口-经济分布不均衡的时间特征;采用重心模型和人均GDP空间分异特征探讨了人口-经济分布不均衡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改革开放以来,塔河流域的人口、经济分布匹配程度不断减弱,不均衡特征逐渐显著,区域经济差异已超出警戒线的范围。(2)在空间格局上,经济重心显著向东北方向集中,人口重心基本不变;人口、经济重心转移使和田、喀什、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三地州逐渐成为贫困人口集聚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库尔勒市成为经济极化中心。依据增长极理论,塔河流域经济极化中心较单一,增长体系不完善,未来需培育新的极化中心。

References

[1]  郭文炯,安祥生,王尚义.山西省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4,24(4):454-458.
[2]  薛莹莹,沈茂英.成都市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西北人口,2009,30(2):84-87.
[3]  李国平,范红忠.生产集中、人口分布与地区经济差异〔J〕.经济研究,2003(7):79-86.
[4]  王桂新.中国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0-201.
[5]  卓勇良.空间集中化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06-197.
[6]  杨开忠.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91-131.
[7]  张岸,齐清文.基于GIS的城市内部人口空间结构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7,26(1):95-105.
[8]  徐建华,岳文泽.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2001,21(5):385-389. 张海峰,白永平,陈琼,等.基于ESDA-GIS的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9,32(3):454-461.
[9]  赵军,贾新会,甄计国.石羊河流域人口经挤压力定量分析〔J〕.西北人口,2008,29(6):100-103.
[10]  赵军,田英.区域人口经济压力的空间格局演变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3):15-19.
[11]  李泽红,郭文杰,董锁成.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对资源承载力实证分析-以湖北省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3):83-87.
[12]  哈斯巴根,李百岁,宝音,等.区域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2008,28(2):189-194.
[13]  余娟,吴玉鸣.广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估与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7,164(4):93-96.
[14]  童玉芬,吴彩仙,王渤元.新疆塔里木河流域人口增长、水资源与沙漠化的关系〔J〕.人口学刊,2006,155(1):37-40.
[15]  童玉芬.新疆人口变动对生态环境的未来影响趋势与协调发展对策-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例〔J〕.中国沙漠,2004,24(2):177-181.
[16]  李秀伟,修春亮.东北三省区域经济极化的新格局〔J〕.地理科学,2008,28(6):722-728.
[17]  WANG Youqiang,TSUI Kaiyuen.Polarization ordering and new classes of polarization indices〔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 Theory,2000,3(2):349-363.
[18]  任军.增长极理论的演进及其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启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5,31(2):51-55.
[19]  杨宇,马天宇,张小雷,等.塔里木盆地西缘绿洲城市组群空间整合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0,33(1):112-118.
[20]  李强,任志远,张伶.近30年来中国铁路运输重心空间演变轨迹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9,32(1):119-124.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