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贾宝全,阎顺. 绿洲-荒漠生态系统交错带环境演变过程初步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5,9(3):58-64.
|
[2] | 黄培佑. 绿洲的界外区与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1,5(2):36-39.
|
[3] | 丁建丽,塔西甫拉提·特依拜,黄培佑. 绿洲外缘区植被现状及其恢复可行性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17(3):103-108.
|
[4] | 赵成义,王玉朝,李国振. 荒漠-绿洲边缘区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2001,15(3):93-97.
|
[5] | 阿布都瓦斯提. 绿洲-荒漠交错带地下水位分布的遥感模型研究[D]. 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0.
|
[6] | 王蕙,赵文智,常学向. 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水分与植被空间变异[J]. 生态学报,2007,27(5):1731-1739.
|
[7] | 李向义,张希明,何兴元,等. 沙漠-绿洲过渡带四种多年生植物水分关系特征[J]. 生态学报,2004,24(6):1164-1171.
|
[8] | 范丽红,格丽玛,何清,等. 绿洲-过渡带-荒漠气候特征日变化分析[J].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6,29(1):5-9.
|
[9] | 张林静,岳明,赵桂仿,等. 新疆阜康地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测度指标的比较[J]. 西北植物学报,2002,22(2):350- 358.
|
[10] | 陈鹏,初雨,顾峰雪,等. 绿洲-荒漠过渡带景观的植被与土壤特征要素的空间异质性分析[J].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6):904-908.
|
[11] | 刘月兰,王玲,王绍明. 准噶尔盆地绿洲-沙漠过渡带植被时空演变特征[J]. 湖北农业科学,2007,46(3):386-389.
|
[12] | 张新时. 天山北部山地-绿洲-过渡带-荒漠系统的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农业范式[J]. 植物学报,2001,43 (12):1294-1299.
|
[13] | 曾凡江,张希明,李小明. 骆驼刺植被及其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意义[J]. 干旱区地理,2002,25(3):286-288.
|
[14] | 邢文娟. 骆驼刺群落对地表风沙过程的影响[D]. 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2008.
|
[15] | 李小明,张希明. 策勒绿洲边缘自然植被恢复重建的盖度指标[J]. 干旱区研究,2002,19(2):12-16.
|
[16] | 王雪芹,胡永锋,杨东亮,等. 绿洲-沙漠过渡带骆驼刺群落的防风阻沙作用[J]. 干旱区地理,2011,34(6):919-925.
|
[17] | 杨小平. 绿洲演化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关系初探—以克里雅河下游地区为例[J]. 地学前缘,2001,8(1):83-89.
|
[18] | 潘晓玲. 干旱区绿洲生态系统动态稳定性的初步研究[J]. 第四纪研究,2001,21(4):345-351
|
[19] | 马坚. 策勒沙漠-绿洲过渡带土壤种子库的基本特征[D]. 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07.
|
[20] | 王胜,张强,卫国安. 敦煌绿洲—戈壁过渡带地表辐射与能量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2005,24(4):556-562.
|
[21] | 张凯,王润元,张强,等. 绿洲荒漠过渡带夏季晴天地表辐射和能量平衡及小气候特征[J]. 中国沙漠,2007,27(6):1055- 1061.
|
[22] | 袁得润. 河西走廊绿洲-荒漠过渡带生态恢复治理研究[J]. 甘肃林业科技,2010,35(3):15-20.
|
[23] | 李秋艳,赵文智,李启森,等. 荒漠绿洲边缘区泡泡刺种群对风沙干扰的响应. 生态学报,2004,24(11):2484-2491.
|
[24] | 贺俊霞,穆桂金,张鹂,等.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柽柳冠下枯枝落叶沉积特征[J]. 第四纪研究,2009,29(4):781-788.
|
[25] | 熊黑钢,塔西甫拉提·特依拜,龙桃. 新疆策勒绿洲荒漠过渡带自然状态下植物恢复与生境[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10):138-143.
|
[26] | 夏训诚,赵元杰,王富葆,等. 红柳沙包的层状特征及其可能的年代学意义[J]. 科学通报,2004,49(13):1337-1338.
|
[27] | 穆桂金. 塔克拉玛干沙漠灌草丘的发育特征及环境意义[J]. 干旱区研究,1994,11(1):34-41.
|
[28] | 穆桂金. 塔克拉玛干沙漠灌草丘类型、成因及演变规律[J]. 干旱区研究,1995,12(增刊):3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