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SDA的西北地区公路网分布空间差异分析
, PP. 329-336
Keywords: 公路网 ,空间分布 ,探索式空间数据分析 ,驱动机制 ,西北地区
Abstract:
利用探索式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分析了2004-2010年西北地区市域尺度的公路网空间分布差异及其变化特征,并结合定性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了公路分布差异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公路网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全局正相关关系,存在明显的集聚特征,公路网空间差异趋势愈加明显,公路网集聚模式发生明显变化的区域集中在陕甘宁交界地带,“陕南-关中-陇东-青东”地区形成公路网“高-高”集聚类型分布的连绵区域,“低-低”集聚类型区域分布在河西走廊、新疆、青海地区;(2)公路网密度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区域规模数量呈增长态势,其中“西安-兰州-西宁”地区的公路网密度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该地区已形成具备向外扩张能力的交通带;(3)自然环境状况是约束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基本条件,而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格局及其空间溢出效应是形成公路网分布差异的重要驱动力。李秀伟,王成金,金凤君.我国公路网分布差异的多视角分析[C]//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References
[1] 王会宗.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以中国铁路为例的实证分析[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33(02):61-68.
[2] 白永平,张宇硕,李慧. 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J]. 干旱区地理,2011,34(6):1009-1016.
[3] 马利邦,牛淑文,李怡欣,等. 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评价[J]. 干旱区地理,2011,34(1):194-200.
[4] 陈培阳,朱喜钢. 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化及其动力机制的空间分析[J]. 经济地理,2010,31(8):1252-1258.
[5] SYLVIE D.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An explanation for regional science disparities in China[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1,29(1):95-117.
[6] 曹小曙,张利敏,薛德升,等. 中国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等级差异变动特征[J]. 地理学报,2007,62(10):1034-1040.
[7] 雷军,杨宇. 基于交通运输水平及客货流视角的新疆城市等级体系研究[J]. 干旱区地理,2009,32(6):958-963.
[8] 孙根年. 国家区域公路网密度与人口密度、人均GNP关系的统计分析[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0,35(2):220-223.
[9] 杨发相,雷加强,李江华,等. 新疆公路自然区划探讨[J]. 干旱区地理,2007,30(4):614-619.
[10] 刘艳华,徐勇,刘毅. 基于ESDA方法的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发展格局及其演化特征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5):627-634.
[11] GOODCHILD M,ANSELIN L,APPLEBAUM R,et al. Towards a spatially integrated social science[J]. 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2002(29):129-157.
[12] 吴玉鸣,徐建华.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J]. 地理科学,2004,24(6):654-659.
[13] ANSELIN L. 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J]. Geographical Analysis,1995,27(2):93-115.
[14] 金凤君,王成金,李秀伟. 中国区域交通优势的甄别方法及应用分析[J]. 地理学报,2008,63(8):787-79.
[15] 李秀伟,王成金,金凤君. 我国公路网分布差异的多视角分析[C]// 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07.
[16] 韩国杰. 甘肃公路自然环境评价指标及分区研究[D]. 西安:长安大学,2008.
[17] 易军伟,李林波,吴兵,等. 区域公路网规模预测研究[J]. 交通科技,2011,244(1):100-103.
[18] 蒲英霞,葛莹,马荣华,等. 基于ESDA的区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 地理研究,2006,24(6):966-974.
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