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川西上侏罗统遂宁组沉积相特征
DOI: 10.7605/gdlxb.2006.04.003, PP. 467-476
Abstract:
川西地区在晚侏罗世遂宁期处于稳定坳陷阶段,构造活动相对较弱,主要沉积一套稳定的鲜紫红色泥(页)岩夹长石岩屑细—粉砂岩地层,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沉积旋回。根据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分析,川西遂宁组可划分出1个长期层序、3个中期层序(对应于遂宁组的3个岩性段)和十余个短期层序。以各中期层序的上升和下降相域为编图单元编制的沉积相图表明:遂宁期川西地区以广泛发育被湖湾分隔的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为特征,并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储、盖组合和油气聚集成藏条件。遂宁期沉积演化具明显受基准面旋回控制的继承性,遂宁期早期(遂宁组一段沉积时期),基准面不断上升,沉积作用以进积→加积为主,沿龙门山前缘发育有小型冲积扇或带状剥蚀区,向前分别在丰谷、新都、回龙镇各发育1套大且稳定的三角洲;遂宁期中期(遂宁组二段沉积时期),随着基准面由缓慢上升转为下降,沉积作用由加积→退积→加积演化,遂宁期早期形成的3个三角洲分裂成4~5个发育较均衡的三角洲;遂宁期晚期(遂宁组三段沉积时期),随着基准面不断下降,沉积作用由加积→进积演化,三角洲不断向湖推进,同时,由于受陆源物质供给不均衡的影响,该时期川西地区三角洲发育有较大变化,除在德阳发育1个较稳定的三角洲外,在新都发育的三角洲逐渐消亡,而在新津则由浅湖沉积逐渐演变为大型三角洲沉积。
References
[1] | 陈洪德,覃建雄,王成善,等.1999.中国南方二叠纪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
[2] | [J] 沉积学报,17(4):510—521
|
[3] | 邓宏文.1995.美国层序地层研究中的新学派-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
[4] | [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6(2):9—97
|
[5] | 冯增昭.2004.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定量岩相古地理重建
|
[6] | [J] 古地理学报,6(1):3—19
|
[7] | 苟宗海,石和.1997.四川都江堰、彭州、什邡地区的侏罗系
|
[8] | [J] 地层学杂志,21(3):192—202
|
[9] | 苟宗海,吴山,赵兵.1999.四川汶川、都江堰地区五龙沟砾岩的地质特征
|
[10] | [J] 矿物岩石,19(4):29—34
|
[11] | 苟宗海,赵兵,吴山.2000.四川大邑、崇州、汶川、都江堰毗邻地区的侏罗系
|
[12] | [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27(1):31—39
|
[13] | 苟宗海.2001.四川大邑-汶川地区侏罗-第三系砾岩特征及沉积环境
|
[14] | [J] 中国区域地质, 20(1):25—32
|
[15] | 林茂炳,苟宗海,吴山.1997.龙门山地质考察指南
|
[16] | [M] 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20,136—138,162—165
|
[17] | 胡晓强,陈洪德,纪相田,等.2005.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三角洲沉积体系与沉积模式
|
[18] | [J] 石油实验地质,27(3):226—231
|
[19] | 四川省地质矿产局.199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地质专报.(一)区域地质, 第23号
|
[20] | [M] 四川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690—691
|
[21] | 田景春,陈洪德,覃建雄,等.2004.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及其编制
|
[22] | [J]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6(1):6—12
|
[23] | 王永标,徐海军.2001.四川盆地侏罗纪至早白垩世沉积旋回与构造隆升的关系
|
[24] | [J] 地球科学,26(3):241—246
|
[25] | 郑荣才,尹世民,彭军.2000.基准面旋回结构与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
|
[26] | [J] 沉积学报,18(3):369—375
|
[27] | 郑荣才,彭军,吴朝容.2001.陆相盆地基准面旋回的级次划分和研究意义
|
[28] | [J] 沉积学报,19(2):249—255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