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东海外陆架浅孔沉积物的岩性和磁性特征及成因讨论?

DOI: 10.7605/gdlxb.2006.02.009, PP. 269-276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利用东海外陆架的10根柱状样,进行磁性、粒度、氯离子含量和粘土矿物分析。结果表明:在东海外陆架扬子浅滩前缘,浅部沉积地层自上而下可分为两层。上层为砂泥混合物,含大量贝壳碎片,磁化率与饱和等温剩磁较强,主要是磁铁矿富集所致,反映了冰后期海侵对晚更新世沉积物的强烈改造。研究还发现,现代海底表层沉积物中存在铁硫化物,它是浅海还原环境中铁磁性矿物次生变化的产物。下层为坚硬致密的黄褐色泥质粉砂和粉砂质泥(硬土层),磁化率与饱和等温剩磁较弱,但局部存在剩磁异常高,从矫顽力等磁性特征证明它是硫复铁矿的富集所致。另外,在硫复铁矿富集层中绿泥石和氯离子含量明显富集,反映该硬土层是早期海侵沉积物在末次冰期干冷气候条件下的风化产物。

References

[1]  陈裕迅. 1996. 东海陆架平湖海域改造砂沉积特征
[2]  [J] 上海地质,(1):40-47.
[3]  胡守云,Appel E,Hoffmann V,等. 2002. 湖泊沉积物中胶黄铁矿的鉴出及其磁学意义
[4]  [J] 中国科学(D辑),32(3):234-238.
[5]  金秉福,林振宏,时振波,等. 2004. 东海外陆架晚更新世沉积物中的有用重矿物及其资源潜力
[6]  [J] 古地理学报,6(3):372-379.
[7]  秦蕴珊,赵松龄. 1987. 中国陆架海的沉积模式与晚更新世以来的陆架海侵问题
[8]  [C] 见: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第200号项目中国组?中国海平面变化. 北京:海洋出版社,1-14.
[9]  秦蕴姗,赵一阳,陈丽蓉,等. 1987. 东海地质
[10]  [M] 北京:科学出版社,131.
[11]  沈承德,周明富. 1981. 东海大陆架14C年代学及晚更新世以来的海面变化
[12]  [J] 科学通报,26(3):162-165.
[13]  沈焕庭,潘定安. 2001. 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
[14]  [M] 北京:海洋出版社,29-30.
[15]  汤艳杰,贾建业,谢先德. 2002. 粘土矿物的环境意义
[16]  [J] 地学前缘,9(2):338-344.
[17]  王先兰. 1986. 重矿物在东海全新统分层和研究中的应用
[18]  [J] 东海海洋,4(4):19-31.
[19]  王张华,陈中原. 2001.东海陆架平北地区残留沉积物磁性特征及其油气指示意义
[20]  [J] 古地理学报,3(2):38-46.
[21]  王张华,过仲阳,陈中原. 2002. 东海陆架平北地区残留沉积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22]  [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81-86.
[23]  吴时国,罗又郎. 1994. 南海南部大陆架的残留沉积
[24]  [J] 热带海洋,13(3):47-53.
[25]  杨文达. 1983. 长江口外陆架砂的形成时代与沉积动力特征
[26]  [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3(2):41-50.
[27]  叶银灿,庄振业,刘杜鹃,等. 2002. 东海全新世沉积强度分区
[28]  [J]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32(6):941-948.
[29]  袁迎如. 1992. 东海大陆架外部的晚更新世晚期长江河口
[30]  [J] 海洋学报,14(6):85-91.
[31]  曾成开,金长茂,王小波. 1987. 东海陆架区晚更新世海面变动与地层接触关系
[32]  [M] 见: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第200号项目中国组?中国海平面变化. 北京:海洋出版社,149-155.
[33]  张普纲,樊行昭,霍俊杰. 2003. 磁性参数的环境指示意义
[34]  [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34(3):301-305.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