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藏南古错地区上侏罗统上部和下白垩统沉积相?
DOI: 10.7605/gdlxb.2006.02.002, PP. 175-186
Abstract:
基于野外剖面和室内沉积学研究,对古错地区侏罗纪末期—早白垩世地层进行详细描述和修订,识别出6种主要岩相类型:红褐色(风化色)石英砾岩、灰色-黄绿色岩屑砾岩、灰白色石英砂岩、灰色-黄绿色岩屑砂岩、灰色-黄绿色长石岩屑砂岩、灰色、深灰色、黑色页岩。发现粒序层理、水平层理、平行层理、板状交错层理、丘状交错层理等层理构造、波痕和槽模层面构造、重荷模和砂岩岩墙变形构造以及侵蚀面构造、叠瓦状构造、硬底、结核等沉积构造和生物遗迹。识别出三角洲(包括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三角洲亚相)和陆棚(包括受风暴影响的陆棚相亚相和深水陆棚相亚相)两类沉积相,其中三角洲前缘亚相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口砂坝和远砂坝等微相。建立了侏罗纪末期—早白垩世沉积相序及其演化,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沉积环境变化。?
References
[1] | [J] 地质通报, 22(11-12): 900-907.
|
[2] | 李祥辉, 王成善, 胡修棉. 2000. 深海相中的砂质碎屑流沉积——以西藏特提斯喜马拉雅侏罗-白垩纪为例
|
[3] | [J] 矿物岩石, 20(1): 45-51.
|
[4] | 刘宝珺, 余光明, 王成善,等. 1982. 西藏南部聂拉木县侏罗纪水成岩脉的发现及其意义
|
[5] | [J] 矿物岩石, 2(3): 94-95.
|
[6] | 刘桂芳. 1988. 西藏聂拉木古错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菊石群
|
[7] | [C] 见:中国地质科学院编. 西藏古生物论文集.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65.
|
[8] | 刘桂芳, 王思恩. 1987. 西藏喜马拉雅地区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研究的新进展
|
[9] | [C] 见: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编委会编. 地层古生物论文集(17).北京: 地质出版社, 143-166.
|
[10] | 史晓颖. 2000a. 藏南珠峰地区下白垩统发现海底扇沉积
|
[11] | [J] 地学前缘, 11(2): 549-556.
|
[12] | 王成善, 李祥辉, 胡修棉. 2003. 再论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启动时间
|
[13] | [J] 地质学报, 77(1): 16-24.
|
[14] | 王义刚, 张明亮. 1974. 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地层—侏罗系
|
[15] | [R] 见: 中国科学院西藏科学考察队编. 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报告(1966-1968) —地质.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24-147.
|
[16] | 徐钰林, 万晓樵, 苟宗海,等. 1990. 西藏侏罗纪, 白垩纪, 第三纪地层
|
[17] | 苟宗海. 1997. 西藏南部地区双壳类化石新材料
|
[18] | [J] 西藏地质, (1): 39-51.
|
[19] | 江新胜, 颜仰基, 潘桂棠,等. 2003. 藏南特提斯晚侏罗世维美组的沉积环境
|
[20] | [J] 现代地质, 14(2): 140.
|
[21] | 史晓颖. 2000b. 藏南珠峰地区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早期层序地层序列及沉积环境演化
|
[22] | [C] 见: 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论文集编委会编. 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论文集.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60-264.
|
[23] | 索书田, 闻立峰. 2004. 河南省嵩山区五佛山群内的砂岩岩墙及构造解释
|
[24] | [M]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147.
|
[25] | 姚培毅, 刘训, 傅德荣. 1990. 西藏南部古错侏罗—白垩系界线剖面的新观察
|
[26] | [M]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第21号, 北京:地质出版社, 41-54.
|
[27] | 余光明, 王成善. 1990. 西藏特提斯沉积地质
|
[28] | [M] 地质专报(三, 12).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185.
|
[29] | 余光明, 徐钰林, 张启华,等. 1983. 西藏聂拉木地区侏罗系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
[30] | [C] 见:“三江”专著编辑委员会.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1): 165-176.
|
[31] | 岳来群, 史晓颖, 王鸿祯. 2003. 北喜马拉雅地区下白垩统海底扇沉积环境
|
[32] | [J] 古地理学报, 5(4): 391-403.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