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地理学报 2006
黄河下游泺口边滩大型环状滑塌构造研究DOI: 10.7605/gdlxb.2006.01.009, PP. 83-88 Abstract: 黄河下游泺口浮桥北岸的泺口边滩中后部发育了两个大型环状滑塌构造,小者长42.54m,宽31.55m,高0.63m;大者长58.30m,宽46.24m,高0.76m。根据几何学特征及运动要素,可以将大型环状滑塌构造分为三个部分:主体带、过渡带和消失带。主体带以规模较大的滑塌块体为主,滑塌块体宽20~30cm,长2~3m,高40~60cm,呈弧片形;滑塌缝开放或被淤泥充填,此带长宽十余米;过渡带以规模中等的滑塌块体为主,滑塌块体宽5~20cm,长0.5~2m,高20~40cm,也呈弧片形,滑塌缝半开放或紧闭,滑塌块体的相对运动方向在此带发生转变,由单向运动转变为相对运动;次级侵蚀沟槽在此带汇合,形成了一个放射状的大“空腔”,滑塌以此“空腔”为圆心相对滑动,并由此形成环状滑塌构造,此带长10~20m。在过渡带之外为消失带,总体特征是滑塌块体及滑塌位移量逐渐由大到小,直至消失,此带长15~30m。黄河泺口大型环状滑塌构造是在一种近水平条件下形成的,滑塌坡度为0.745°,滑塌是以“多米勒”骨牌方式实现和完成的。泺口边滩是以粉砂和泥质粉砂为主的易于液化的细粒物质,其滑塌构造的形成与黄河暴涨暴落导致的孔隙水过饱和及泺口边滩的特殊结构造成的渗水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