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海南岛第四纪古生物及其生态环境演变

DOI: 10.7605/gdlxb.2006.01.011, PP. 103-115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海南岛与大陆有过连、断、再连、再断的地史变化,使本岛的生物群及其生态环境与华南大陆既有一定的关联性,又有一定的差异性。海南岛现代生物多样性直接继承和发展了新生代,尤其是第四纪全新世早期的生物类群,其组成成分与现代基本一致。由于海南岛处于低纬度地区,受第四纪冰期影响较小,一些古老的植物和动物能得以保存下来,特别是到了全新世早期,全球性气候转温,本岛动、植物区系尤其兴盛发达。三亚落笔洞是本岛迄今最早一处的人类活动文化遗址,本岛最早的先住民——“三亚人”是古越族的一支,他们的到来和繁衍以及后来的移民使本岛生物及其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References

[1]  许志坚,陈忠文,冯永勤.1993.海南岛贝类原色图鉴.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24
[2]  杨守仁.1997.海南岛南岸全新世海相贝类及其气候特征.古生物学报,36(4)453~472
[3]  曾昭璇,曾宪中.1989.海南岛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63~73
[4]  赵希涛,彭贵,张景文.1979.海南岛沿岸全新世地层与海面变化的初步研究.地质科学,(4):350~357
[5]  郑卓.1991.晚第四纪陆均松属在中国南方的分布.植物学报,33(2):130~139
[6]  郑卓.Guiot.1999.我国热带地区40万年以来古气候的定量恢复.中山大学学报,38(6):94~98
[7]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1978.华南沿海第四纪地质.北京:科学出版社,15~54
[8]  白雁,刘春莲,郑卓,等.2003.海南岛双池玛珥湖沉积中的碳、氮地球化学记录及其环境意义.古地理学报, 5(1):87~93
[9]  戴国华.1987.华南新石器早期居民的经济生活.见:百越史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57~273
[10]  冯文科.1984.南海北部滨岸海成阶地与古海岸线遗迹.见:中国第四纪海岸线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23~239
[11]  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动物室,中山大学生物系. 1983.海南岛的鸟兽.北京:科学出版社,1~33
[12]  海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997.海南省岩石地层.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69~109
[13]  郝思德,黄万波.1998.三亚落笔洞遗址.海口:南方出版社, 1~122
[14]  郝思德,王大新.2003.海南考古的回顾与展望.考古,2003总427(4):3~11
[15]  黄德银,施祺,张叶春,等.2004.海南鹿回头造礁珊瑚的14C年代及珊瑚礁的发育演化.海洋通报,23(6):31~37
[16]  蒋有绪,王伯荪,藏润国,等.2002.海南岛热带林生物多样性及其形成机制.北京:科学出版社,30~84
[17]  金建华,廖文波,王伯荪,等.2002.海南岛第三纪沉积环境与古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及其变迁.生态学报,22(3):425~432
[18]  李学杰,江茂生.2003.南海北部全新世早期低钙事件及其古气候解释.古地理学报,5(3):355~364
[19]  廖维平.1987.海南岛的开发对动物区系演变的影响.见:马世骏主编.中国海南岛大农业建设与生态平衡论文选集.北京:科学出版社,485~493
[20]  施雅凤,孔昭宸,王苏民.1992.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波动与重要事件.中国科学(B辑),(12):300~308
[21]  司徒尚纪.1987.海南岛历史上土地开发研究.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9~19
[22]  宋延龄.1994.四十年来海南坡鹿分布区和种群数量的变迁及原因.见:夏武平,张洁主编:人类活动影响下兽类的演变.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02~107
[23]  唐永銮.1959.海南岛的景观.上海:商务印书馆,6~9
[24]  王大新.2001.昌江县混雅岭动物化石地点.见:中国考古学会编.考古学年鉴(1999).北京:文物出版社,267~268
[25]  王开发,蒋辉,张玉兰.1990.南海及沿岸地区第四纪孢粉藻类与环境.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4~31
[26]  吴永章.1997.黎族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13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