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的粮食作物及其古环境意义
DOI: 10.7605/gdlxb.2007.05.010, PP. 551-558
Abstract:
首次对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的植物遗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鉴定出3种粮食作物:黍(Panicummiliaceum)、青稞(Hordeumvulgarevar.nudum)和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吐鲁番地区降水稀少、环境干燥,因此考古遗址中的植物遗存大都保存完好。这些粮食作物均为当地生产。其中,黍可能是古代洋海人的主要粮食作物。通过植物遗存分析,2800年前的洋海古气候应该比较适合农业生产。古环境分析表明,古洋海人的部落位于一片绿洲中,绿洲内有一定面积的湿地,内生喜湿杂草。另外,河旁或高地上还有胡杨(Populuseuphratica)、柳(Salixsp.)及云杉属(Piceasp.)等乔木分布。
References
[1] | 北京气象中心资料室. 1983. 1951-1980年中国地面气候资料(第六册)
|
[2] | [M] 北京:气象出版社,4–6, 126–128.
|
[3] | 傅大雄,阮仁武,戴秀梅,等. 2000. 西藏昌果古青稞、古小麦、古粟的研究
|
[4] | [J] 作物学报,26:392-398.
|
[5] | 郭本兆.1987. 中国植物志,9(3)
|
[6] |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6-33.
|
[7] | 何炳棣. 1969. 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
|
[8] | [M] 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21-133.
|
[9] | 蒋洪恩. 2006. 洋海墓地植物遗存与古洋海人及环境之间的关系. 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10] | 李璠,李敬仪,卢晔,等. 1989. 甘肃民乐县东灰山新石器遗址古农业遗存新发现
|
[11] | [J] 农业考古,1:56-69, 73.
|
[12] | 李惠林. 1966. 东南亚栽培植物之起源
|
[13] | [M] 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28.
|
[14] | 李扬汉. 1979. 禾本科作物的形态与解剖
|
[15] |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3-293.
|
[16] | 刘长江,孔昭宸. 2004. 粟、黍籽粒的比较及其在考古鉴定中的意义
|
[17] | [J] 考古,8: 76-83.
|
[18] | 王炳华. 1989. 新疆哈密五堡古墓出土大麦的研究
|
[19] | [J] 农业考古,1:70-73.
|
[20] | 西北师范学院植物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 1984. 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稷与大麻
|
[21] | [J] 考古,7:654-655,663.
|
[22] | 颜济,杨俊良. 1999. 小麦族生物系统学(第一卷)
|
[23] | [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24] | 颜济,杨俊良. 2004. 小麦族生物系统学(第二卷)
|
[25] | [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26] | 姚轶锋,李奎,刘建,等. 2005. 成都金沙遗址距今3000年的古气候探讨
|
[27] | [M] 古地理学报,7: 549-560.
|
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