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鲍志东,管守锐,李儒峰,等. 2002.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学研究
|
[2] |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9(4):48-51.
|
[3] | 陈中红,查明,吴孔友,等. 2002. 陆梁隆起白垩系底部不整合面特征与油气运聚
|
[4] | [J] 新疆石油地质, 23(4):283-285.
|
[5] | 陈中红,查明,吴孔友,等. 2003a. 准噶尔盆地陆梁地区油气运移方向研究
|
[6] | [J]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7(2):19-22.
|
[7] | 陈中红,查明,朱筱敏. 2003b. 准噶尔盆地陆梁隆起不整合面与油气运聚关系 [J]. 古地理学报, 5(1): 120-126.
|
[8] | 陈中红,查明. 2006. 准噶尔盆地陆梁地区复式油气成藏系统初探
|
[9] | [J] 地质科学, 41(3):455-464.
|
[10] | 高新生,赵霞飞,李天明,等. 2001. 准噶尔盆地西部侏罗系层序地层特征
|
[11] | [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2(2):165-168.
|
[12] | 郝芳,邹华耀,方勇. 2005. 隐蔽油气藏研究的难点和前沿
|
[13] | [J] 地学前缘, 12(4):481-488.
|
[14] | 何登发,陈新发,张义杰,等. 2004. 准噶尔盆地油气富集规律
|
[15] | [J] 石油学报, 25(3):1-10.
|
[16] | 何登发,翟光明,况军,等. 2005. 准噶尔盆地古隆起的分布与基本特征
|
[17] | [J] 地质科学, 40(2):248-261.
|
[18] | 洪太元, 蔡希源,何治亮,等. 2006. 准噶尔盆地腹部白垩系底部不整合特征
|
[19] | [J] 新疆地质, 24(3): 229-233.〖HTSS〗
|
[20] | 黄汲清. 1960. 中国地质构造基本特征的初步总结
|
[21] | [J] 地质学报, 40:1-37.
|
[22] | 贾承造,魏国齐,李本亮. 2005. 中国中西部燕山期构造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
[23] | [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6(1):9-15
|
[24] | 李振宏,汤良杰,丁文龙,等. 2002.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断裂特征分析
|
[25] | [J] 石油勘探与开发,29(1): 40-43.
|
[26] | 柳永清,李寅. 2001.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露头层序地层及沉积学研究
|
[27] | [J] 地球学报,22(1):49-54.
|
[28] | 牟中海,何琰,唐勇,等. 2005. 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
[29] | [J] 石油学报, 26(3):16-20.
|
[30] | 王居峰,邓宏文,蔡希源. 2005. 准噶尔盆地中部侏罗系层序地层格架
|
[31] |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32(1):23-26.
|
[32] | 王居峰,蔡希源,邓宏文,等. 2006.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特征
|
[33] | [J] 石油学报, 27(2):16-19.
|
[34] | 王绪龙,康素芳. 1999. 准噶尔盆地腹部及西北缘斜坡区原油成因分析
|
[35] | [J] 新疆石油地质, 20(2): 108-112.
|
[36] | 王绪龙,杨海波,康素芳,等. 2001. 准噶尔盆地陆梁隆起陆9井油源与成藏分析
|
[37] | [J] 新疆石油地质,22(3):213-216.
|
[38] | 王宜林,王英民,齐雪峰,等. 2001.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划分
|
[39] | [J] 新疆石油地质,22(5):382-385.
|
[40] | 王英民,刘豪,王媛. 2002.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非构造圈闭的勘探前景
|
[41] | [J] 石油勘探与开发,29(1):44-46.
|
[42] | 王屿涛,徐长胜,王静. 1999. 准噶尔盆地石南油气田成藏史分析
|
[43] | [J] 石油勘探与开发,26(1): 28-31.
|
[44] | 吴根耀.2002. 燕山运动和中国大陆晚中生代的活化 [J].地质科学, 37(4):453-461
|
[45] | 杨文孝,赵铮亚. 2002.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勘探进展及成藏特征
|
[46] | [J] 新疆石油地质,23(6):466-469.
|
[47] | 翟明国,朱日祥,刘建明,等. 2003. 华北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的关键时限
|
[48] | [J] 中国科学(D辑), 33: 913-920.
|
[49] | 赵白. 2004. 燕山、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在准噶尔盆地油气运聚中的作用
|
[50] | [J] 新疆石油地质,25(5):468-490.
|
[51] | 赵越,杨振宇,马醒华. 1994. 东亚大地构造发展的重要转折
|
[52] | [J] 地质科学, 29(2):105-119.
|
[53] | 赵越,张拴宏,徐刚,等. 2004a.燕山板内变形带侏罗纪主要构造事件
|
[54] | [J] 地质通报,23(9-10): 854-863.
|
[55] | 赵越,徐刚,张拴宏,等. 2004b. 燕山运动与东亚构造体制的转变
|
[56] | [J] 地学前缘, 11(3): 319-328.
|
[57] | 赵宗溥. 1963. 中国东部的燕山运动
|
[58] | [J] 地质科学, (3):128-138.
|
[59] | 周良仁,蔡厚维. 1990. 中国西北地区的燕山运动
|
[60] | [J] 西北地质科学, 30:64-78.
|
[61] | 周路,郑金云,雷德文,等.2007.准噶尔盆地车莫古隆起侏罗系剥蚀厚度恢复 [J].古地理学报,9(3):243-2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