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方修琦,萧凌波,葛全胜,等. 2005.湖南长沙、衡阳地区1888—1916年的春季植物物候与气候变化
|
[2] | [J] 第四纪研究, 25(1):74-79.
|
[3] | 刘明丽,王谦谦.2006.江淮梅雨期极端降水的气候特征
|
[4] | [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9(5):676-681.
|
[5] | 刘勇,徐敏,朱红芳,等.2004.安徽梅雨年际变化特征研究
|
[6] | [J] 气象科学,24(4):488-494.
|
[7] | 满志敏. 2000.传世文献中的气候资料与问题
|
[8] | [C] 见: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面向新世纪的历史地理学——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济南: 齐鲁书社,56-75.
|
[9] | 毛文书,王谦谦,王永忠,等.2006a.近50a江淮梅雨期暴雨的区域特征
|
[10] | [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9(1):33-40.
|
[11] | 毛文书,王谦谦,葛旭明,等. 2006b.近116年江淮梅雨异常及其环流特征分析
|
[12] | [J] 气象,32(6):84-90.
|
[13] | 王绍武,赵宗慈.1979.近五百年我国旱涝史料的分析
|
[14] | [J] 地理学报,34(4):329-341.
|
[15] | 王文韶著. 袁英光,胡逢祥整理. 1989.王文韶日记
|
[16] | [M]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
[17] | 魏凤英,宋巧云. 2005.全球海表温度年代际尺度的空间分布及其对长江中下游梅雨的影响
|
[18] | [J] 气象学报, 63(4):477-484.
|
[19] | 萧凌波,方修琦,张学珍,等.2006.《湘绮楼日记》记录的湖南长沙1877 —1878 年寒冬[J].古地理学报,8(2):277-284.
|
[20] | 徐 群. 1998.近46年江淮下游梅雨期的划分和演变特征
|
[21] | [J] 气象科学,
|
[22] | 18(4):316-329.
|
[23] | 徐卫国,江静. 2004.我国东部梅雨雨区的年际和年代际的变化分析
|
[24] | [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40(3):292-303.
|
[25] | 杨义文. 2002.长江中下游梅雨与中国夏季旱涝分布
|
[26] | [J] 气象, 28(11): 11-16.
|
[27] | 杨煜达,满志敏,郑景云. 2006a.清代云南雨季早晚序列的重建与夏季风变迁
|
[28] | [J] 地理学报, 61(7):705-712.
|
[29] | 杨煜达,满志敏,郑景云. 2006b.1711—1911年昆明雨季降水的分级重建与初步研究
|
[30] | [J] 地理研究, 25(6):1 041-1 049.
|
[31] | 姚学祥,王秀文,李月安.2004.非典型梅雨与典型梅雨对比分析
|
[32] | [J] 气象, 30(11):38-42.
|
[33] | 叶笃正,黄荣辉.1996.长江黄河流域旱涝规律和成因研究
|
[34] | [M]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387.
|
[35] | 张德二. 2004.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
|
[36] | [M] 江苏:凤凰出版社,3270-3305.
|
[37] | 张德二,刘月巍,梁有叶,等. 200518世纪南京、苏州和杭州年、季降水量序列的复原研究
|
[38] | [J] 第四纪研究, 25(2):121-128.
|
[39] | 张德二,王宝贯. 199018世纪长江下游梅雨活动的复原研究[J].中国科学(B辑),(12):1333-1339.
|
[40] | 张学珍,方修琦,田青,等.2006.《翁同龢日记》记录的19世纪后半叶北京的沙尘天气[J].古地理学报,8(1):117-124.
|
[41] | 竺可桢. 1973.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
[42] | [J] 中国科学, (2): 168-189.
|
[43] | 中国科学院《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1984.中国自然地理——气候
|
[44] | [M ] 北京:科学出版社,55-57.
|
[45] | 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 1981.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
|
[46] | [M] 北京:地图出版社,329-330.
|
[47] | 朱晓禧. 2004.清代《畏斋日记》中天气气候信息的初步分析
|
[48] | [J] 古地理学报,6(1):95-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