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全新世长江泥沙堆积的时空分布及通量估算
DOI: 10.7605/gdlxb.2007.04.008, PP. 419-429
Abstract:
利用长江中下游、河口及口外、浙—闽沿岸陆架6个主要沉积盆地的40个晚第四纪钻孔及其年代学数据和长江口外、陆架的浅地层剖面,计算了全新世不同阶段各沉积盆地的沉积速率,并进行了近7000年来泥沙堆积通量的估算。研究发现全新世早期距今10000年至8000年间长江口下切古河谷是长江泥沙的主要堆积中心,沉积速率可高达15m/ka。随着海平面上升,全新世中期长江中下游也成为长江泥沙的重要沉积盆地,其中江汉盆地的沉积速率可达10m/ka。近2000年来,口外、陆架的堆积呈明显增加趋势,反映长江中下游盆地和河口可容空间日益减小。根据沉积速率估算,距今7000年来长江中下游堆积泥沙约13074×108t,同期水下三角洲和陆架的泥沙堆积量约为9470×108t。研究还发现全新世以来有两个异常低沉积速率时期:距今8000—7000年期间上述各沉积盆地沉积速率均显著低,未见长江泥沙的沉积中心;距今4000—2000年期间长江口呈现低沉积速率。这两次异常的原因推测与海平面、气候波动事件密切相关。
References
[1] | 蔡述明, 官子和, 孔昭宸, 等. 1984. 从岩相特征和孢粉组合探讨洞庭盆地第四纪自然环境的变迁
|
[2] | [J] 海洋与湖沼, 15(6): 527-539.
|
[3] | 程和琴, 王宝灿. 1994. 论地层的不连续性
|
[4] | [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72.
|
[5] | 段凌云, 王张华, 李茂田, 等. 2005. 长江口沉积物210Pb分布及沉积环境解释
|
[6] | [J] 沉积学报, 23(1): 514-522.
|
[7] | 方金琪. 1990. 晚冰期以来海面上升对长江中、下游河段影响的数值模拟
|
[8] | [J] 中国科学(B辑), 8: 873-878.
|
[9] | 李从先,陈庆强,范代读,等. 1999. 末次盛冰期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沉积相和古地理
|
[10] | [J] 古地理学报, 1(4): 12-25.
|
[11] | 李保华, 李从先, 沈焕庭. 2002. 冰后期长江三角洲沉积通量的初步研究
|
[12] | [J] 中国科学(D辑), 32(9): 776-782.
|
[13] | 闾国年. 1991. 长江中游湖盆扇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变及地貌的再现与模拟
|
[14] | [M] 北京: 测绘出版社, 259.
|
[15] | 马振兴, 黄俊华, 魏源, 等. 2004. 鄱阳湖沉积物近8ka来有机质碳同位素记录及其古气候变化特征
|
[16] | [J] 地球化学, 33(3): 279-285.
|
[17] | 秦蕴珊, 赵一阳, 陈丽蓉, 等. 1987. 东海地质
|
[18] |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19-136.
|
[19] | 施雅风, 孔昭宸, 王苏民. 1992.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波动与重要事件
|
[20] | [J] 中国科学(B辑), 12: 1 300-1 308.
|
[21] | 宋建. 1999. 论良渚文化的兴衰过程
|
[22] | [C] 见: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 良渚文化研究—纪念良渚文化发现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86-103.
|
[23] |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编. 1999. 长江流域地图集
|
[24] | [M]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289.
|
[25] | 唐保根, 昝一平. 1986. 长江水下三角洲浅孔岩芯的地层划分
|
[26] | [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6(2): 41-52.
|
[27] | 王张华, 丘金波, 冉莉华, 等. 2004. 长江三角洲南部地区晚更新世年代地层和海水进退
|
[28] | [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4(4): 1-8.
|
[29] | 王张峤, 陈中原, 魏子新, 等. 2005. 长江口第四纪沉积物中构造与古气候耦合作用的探讨
|
[30] | [J] 科学通报, 50(14): 1 503-1 511.
|
[31] | 徐馨, 朱明伦. 1984. 镇江地区15 000年以来古植被与古气候变化
|
[32] | [J] 地理学报, 39(3): 277-284.
|
[33] | 严钦尚, 洪雪晴. 1987. 长江三角洲南部平原全新世海侵问题
|
[34] | [C] 见: 严钦尚, 许世远. 长江三角洲现代沉积研究.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2-102.
|
[35] | 杨达源. 1986. 洞庭湖的演变及其整治
|
[36] | [J] 地理研究, 5(3): 39-46.
|
[37] | 杨达源, 严庠生. 1990. 全新世海面变化与长江下游河口段的沉积作用
|
[38] | [J] 海洋科学, 1: 9-13.
|
[39] | 殷鸿福, 陈国金, 李长安, 等. 2004. 长江中游的泥沙淤积问题
|
[40] | [J] 中国科学(D辑),34(3): 195-209.
|
[41] | 张晓阳, 蔡述明, 孙顺才. 1994. 全新世以来洞庭湖的演变
|
[42] | [J] 湖泊科学, 6(1): 13-21.
|
[43] | 张玉芬, 李长安, 陈国金, 等. 2005. 江汉平原湖区周老镇钻孔磁化率和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
[44] | [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30(1): 114-120.
|
[45] | 赵宝成,王张华,李晓.2007.长江三角洲南部平原古河谷充填沉积物特征及古地理意义 [J].古地理学报,9(2):217-226.
|
[46] | 朱育新, 王苏民, 吴瑞金. 1997. 全新世江汉平原地区长江南移年代的沉积学依据
|
[47] | [J] 科学通报, 42(18): 1 972-1 974.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