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显生宙沉积演化
DOI: 10.7605/gdlxb.2007.01.001, PP. 1-12
Abstract:
位于印度板块北缘和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之间的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属于喜马拉雅造山带,是特提斯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奥陶纪至古近纪约5亿年期间发育一套基本连续的海相沉积,厚度达14km,是研究特提斯洋形成演化的最佳地区。作者在对该区显生宙地层主干剖面和辅助剖面详细观察研究以及区域地质调查填图的基础上,将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显生宙沉积地层划分为海相、海陆过渡相和陆相3个沉积相组、15个沉积相和若干个沉积亚相。作者通过对该区沉积盆地的地层系统、沉积相、沉积特征的系统研究,将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显生宙沉积演化划分为6个阶段:1)奥陶纪—泥盆纪为稳定陆表海演化阶段;2)石炭纪—二叠纪为大陆裂谷盆地演化阶段;3)三叠纪—侏罗纪为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演化阶段;4)早中白垩世为前陆早期复理石盆地演化阶段;5)晚白垩世—古新世为前陆晚期磨拉石盆地演化阶段;6)古近纪—第四纪为造山隆升断陷盆地形成演化阶段。研究结果表明,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显生宙沉积盆地经历了由陆表海盆地—大陆裂谷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前陆盆地—断陷盆地的演化过程。
References
[1] | 陈智梁,刘宇平.1996.藏南拆离系[J].特提斯地质,20:31-51.
|
[2] | 刘宝珺,余光明,王成善,等.1983.珠穆朗玛峰地区侏罗纪沉积环境\
|
[3] | [J\] 沉积学报,1(2):12-19.
|
[4] | 刘世坤,徐开峰.1990.北喜马拉雅地区三叠纪地层划分[J].地层学杂志,22(2):122-126.
|
[5] | 刘训,傅德荣,姚培毅.1990.西藏南部三叠系构造—沉积演化\
|
[6] | [J\]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21):9-20.
|
[7] | 林宝玉,王乃文,王思恩,等.1989.喜马拉雅岩石圈构造演化—西藏地层\
|
[8] | [M\] 北京: 地质出版社,140-172.
|
[9] | 潘桂棠,李兴振,王立全,等.2002.青藏高原及邻区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
[10] | [J\] 地质通报,21(11):701-707.
|
[11] | 饶荣标,徐济凡,陈永明,等.1987.青藏高原的三叠系\
|
[12] | [M\] 北京:地质出版社,5-21.
|
[13] | 饶荣标,张正贵.1985.珠穆朗玛峰地区二叠—三叠系过渡层动物群兼论二叠—三叠系界线[J].西藏地质创刊号,19-31.
|
[14] | 卫管一,石绍清,茅燕石,等.1989.喜马拉雅地区前寒武系地质构造与变质作用\
|
[15] | [M\] 四川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176.
|
[16] | 西藏地质矿产局.1993.西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
|
[17] | [M\] 北京:地质出版社,1-159.
|
[18] | 西藏地质矿产局.1997.西藏自治区岩石地层\
|
[19] | [M\] 湖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63.
|
[20] | 尹安.2001.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地质演化—显生宙大陆生长\
|
[21] | [J\] 地球学报,22(3):193-230.
|
[22] | 尹集祥.1997.青藏高原及邻区冈瓦纳相地层地质学\
|
[23] | [M\] 北京:地质出版社,10-109.
|
[24] | 余光明,王成善,张哨楠.1990.西藏特提斯沉积地质\
|
[25] | [M\] 地质专报(三).北京:地质出版社,1-105.
|
[26]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1979.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59.
|
[27] | 朱同兴,周明魁,邹光富,等.2004.聂拉木县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
[28] | [J\] 地质通报,23(5-6):433-437.
|
[29] | 邹光富,朱同兴,周明魁,等.2003.藏南定日白垩纪火山岩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
|
[30] | [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3(4):62-67.
|
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