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宝鼎盆地晚三叠世层序地层与聚煤作用
DOI: 10.7605/gdlxb.2008.04.003, PP. 355-361
Abstract:
运用钻井岩心、测井及层序地层学的有关理论、方法,对位于扬子地块西缘、四川攀枝花地区的宝鼎盆地的含煤岩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学与聚煤作用研究。在主要含煤段大荞地组发育12个层序界面和11个四级层序,其中在40#煤层以上地层发育层序Ⅳ到层序Ⅺ等8个四级层序。伴随着宝鼎盆地由断陷盆地(大荞地组沉积时期)向大型拗陷盆地(宝鼎组沉积时期)演化,盆地基底沉降速率减小,可容空间增加速率降低,聚煤作用在垂向上先增强再减弱。断陷盆地发育早期,聚煤作用较弱;断陷盆地发展中期(层序Ⅳ—层序Ⅷ),主要煤层多发育于低位体系域、初始湖泛面附近和高位体系域中晚期,平面上聚煤中心位于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中等的三角洲平原相带;至盆地发展晚期(层序Ⅸ—层序Ⅺ),主要煤层的发育位置逐渐向四级层序最大湖泛面靠近,平面上聚煤中心向可容空间增加速率最大的盆地沉积中心迁移。
References
[1] | 龚绍礼,张春晓. 2001.华南二叠纪地层层序特征及聚煤规律[J]. 中国煤田地质,13(2): 9-11,116.
|
[2] | 李增学,余继峰,郭建斌,等. 2003.陆表海盆地海侵事件成煤作用机制分析[J]. 沉积学报,21(2):288-306.
|
[3] | 刘天绩.2006.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聚煤规律与煤炭资源评价[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博士论文.
|
[4] | 鲁静. 2007.川西南宝鼎盆地含煤岩系层序地层格架与聚煤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博士论文.
|
[5] | 马玉孝.2001. 攀枝花地质[M]. 四川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367.
|
[6] | 邵龙义,陈家良,李瑞军,等. 2003.广西合山晚二叠世碳酸盐岩型煤系层序地层分析[J].沉积学报,21(1):168-174.
|
[7] | 邵龙义,肖正辉,何志平,等.2006.晋东南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古地理及聚煤作用研究[J].古地理学报,8(1):43-52.
|
[8] | 四川省地质矿产局. 1991.四川省区域地质志[M]. 北京:地质出版社,1-730.
|
[9] | 徐仁,朱家柟,陈晔,等. 1979.中国晚三叠世宝鼎植物群[M]. 北京:科学出版社,1-130.
|
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