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William Y B Chang,陈韵竹.1996.长江三角洲气候极端事件的预测与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NSO)的关系[J].古生物学报,35(2):199-212.
|
[2] | 丁一汇,柳俊杰,孙颖,等.2007.东亚梅雨系统的天气—气候学研究[J].大气科学,31(6):1 083-1 102.
|
[3] | 葛全胜,郭熙凤,郑景云,等.20071736年以来长江中下游梅雨变化[J].科学通报,52(23):2 092-2 097.
|
[4] | 李文海.1990.中国近代灾荒纪年[M].湖南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
[5] | 满志敏.2000.光绪三年北方大旱的气候背景[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DK〗(6):28-35.
|
[6] | 满志敏,李卓伦,杨煜达.2007. 《王文韶日记》记载的1867-1872年武汉和长沙地区梅雨特征[J].古地理学报,9(4):431-438.
|
[7] | 水利电力部水管司科技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91.清代长江流域西南国际河流洪涝档案史料[M].北京:中华书局,876-898.
|
[8] |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4.再续行水金鉴[M].湖北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
[9] | 田心如.2004.江苏省梅雨及其灾害影响评估分析[J].灾害学,19(1):15-40.
|
[10] | 王绍武,叶瑾林,龚道溢,等.1998.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型的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9(增刊):65-73.
|
[11] | 王涌泉.1982.康熙元年(1662年)黄河特大洪水的气候与水情分析.《历史地理》第2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12] | 徐群.1998.近46年江淮下游梅雨期的划分和演变特征[J].气象科学,18(4):316-329.
|
[13] | 徐群,杨义文,杨秋明.2001.近116年长江中下游的梅雨(一).见:刘志澄编.暴雨·灾害(五)[M].北京:气象出版社,44-53.
|
[14] | 徐卫国,江静.2004.我国东部梅雨区的年际和年代际的变化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0(3):292-303.
|
[15] | 许力,赵振国,孙林海,等.2005.全国大范围多(少)雨型的划分及环境场特点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16(增刊):77-84.
|
[16] | 许力,赵振国,王永光,等.2000.中国东部夏季(6-8月)降水的一种客观分型方法[J].气象科学,20(3):270-276.
|
[17] | 杨家骆.1973.太平天国文献汇编(六)[M].台北:鼎文书局.
|
[18] | 杨义文.2002.长江中下游梅雨与中国夏季旱涝分布[J].气象,28(11):11-16.
|
[19] | 叶笃正,黄荣辉.1996.长江黄河流域旱涝规律和成因研究[M].山东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 | 张德二.2000.相对温暖背景下的历史旱灾——1784-1787典型灾例[J].地理学报,55(增刊):106-112.
|
[21] | 张德二.2004.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M].江苏南京:凤凰出版社,3 060-3 090.
|
[22] | 张德二,刘月巍,梁有叶,等.200518世纪南京、苏州和杭州年、季降水量的复原研究[J].第四纪研究,25(2):121-128.
|
[23] | 张德二,王保贯.199018世纪长江下游梅雨活动的复原研究[J].中国科学(B辑),(12):1 333-1 339.
|
[24] | 赵会霞,郑景云,葛全盛.20041755、1849年苏皖地区重大洪涝事件复原分析[J].气象科学,24(4):460-467.
|
[25] | 赵振国.1999.中国夏季旱涝及环境场[M].北京:气象出版社.
|
[26] | 郑景云,赵会霞.2005.清代中后期江苏四季降水变化与极端降水异常事件[J].地理研究,24(5):673-680.
|
[27] |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2000.嘉庆道光朝上谕档(册55)[M].广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85-600.
|
[28] | 中华书局.1986.清宣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
|
[29] | 中央气象局科学研究院.1981.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M].北京:地图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