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阜新盆地下白垩统沙海组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
DOI: 10.7605/gdlxb.2011.05.002, PP. 481-491
Keywords: 阜新盆地,沙海组,沉积环境,聚煤规律
Abstract:
阜新盆地下白垩统沙海组沉积环境和聚煤规律研究较为薄弱。在野外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岩心观察与描述、连井剖面分析以及测井曲线分析等手段,对阜新盆地沙海组沉积环境和聚煤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阜新盆地沙海组主要可识别出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沙海组可分为3个三级层序,每个层序又可进一步分为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其中沙海组一段和二段为Sq1,沙海组三段为Sq2,沙海组四段为Sq3;沙海组煤层主要分布在Sq2中。Sq2湖侵体系域的聚煤中心为清河门镇至伊玛图乡、东梁镇南和九道岭镇,Sq2高位体系域的聚煤中心为清河门镇和九道岭镇;沙海组成煤的沉积模式为湖侵体系域扇间洼地沼泽化成煤和高位体系域扇三角洲前缘成煤。其中湖侵体系域扇间洼地沼泽化成煤模式要好于扇三角洲前缘成煤模式。
References
[1] | 陈芬,孟祥营,任守勤,等.1988.辽宁阜新和铁法盆地早白垩世植物群及含煤地层[M].北京:地质出版社,1-180.
|
[2] | 程日辉,王东坡,廖兴明.1998.伸展背景下陆相地层发育的控制——以阜新盆地为例[J].煤田地质与勘探,26(6):7-10.
|
[3] | 李思田.1988.断陷盆地分析与煤聚积规律[M].北京:地质出版社,1-321.
|
[4] | 李思田,夏文臣,杨士恭,等.1985.阜新盆地晚中生代沙海组浊流沉积和相的空间关系[J].地质学报,(1):61-73.
|
[5] | 刘志刚.1984.从盆缘特征看阜新盆地成因[J].阜新矿业学院学报,3(2):5-10.
|
[6] | 刘志刚,陈建平.1995.阜新盆地的控煤构造[J].地质论评,41(3):499-502.
|
[7] | 孟庆山,印晓东,王宇林.1998.阜新盆地聚煤规律与控煤因素分析(Ⅰ)[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7(3):254-257.
|
[8] | 孟庆山,王宇林.1998.阜新盆地聚煤规律与控煤因素分析(Ⅱ)[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7(4):363-366.
|
[9] | 王桂梁,马杏垣,荆惠林,等.1996.间歇侧移式的裂陷与递进跳跃式的反转:以阜新煤盆地为例[J].高校地质学报,2(3):284-294.
|
[10] | 王伟锋,陆诗阔,郭玉新,等.1998.阜新盆地构造特征与圈闭类型[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2(3):26-34.
|
[11] | 王五力,郑少林,张立君,等.1989.辽宁西部中生代地层古生物-1[M].北京:地质出版社,1-168.
|
[12] | 王竹泉,黄汲清.1929.热河阜新县煤田[J].地质汇报,第13号:1-12.
|
[13] | 吴冲龙.1984.阜新盆地古构造应力场研究[J].地球科学,(2):43-52.
|
[14] | 徐怀大,魏魁生,等译.1992.威尔格斯C K, 等编.层序地层学原理(海平面变化综合分析)[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526.
|
[15] | 杨欣德,李星云.1997.辽宁省岩石地层[M].湖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247.
|
[16] | 于希汉,王五力,刘宪亭,等.1987.辽宁西部中生代地层古生物-3[M].北京:地质出版社,1-386.
|
[17] | 云武,王桂梁,荆惠林.1995.阜新盆地反转构造的特征[J].中国煤田地质,7(3):6-11.
|
[18] | 张立君,蒲荣干,吴洪章.1985.辽宁西部中生代地层古生物-2[M].北京:地质出版社,1-212.
|
[19] | 张鹏飞,彭苏萍,邵龙义,等.1993.含煤岩系沉积环境分析[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284.
|
[20] | 赵忠英,王宇林,姜志刚.2006.阜新盆地艾友矿区沙海组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5(增刊):58-60.
|
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