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坳陷孔店油田馆陶组辫状河砂体构型及含油气性差异成因?
DOI: 10.7605/gdlxb.2008.05.003, PP. 459-464
Abstract:
应用河流砂体构型理论,首先识别出单个心滩坝,并对单个心滩坝进行构型解剖,建立了心滩坝的三维构型模型。从砂体构型的角度阐明了储集层初始含油气性差异的成因,解决了该区油水关系矛盾突出的问题。指出在厚砂体连片分布的单个沉积时间单元内,河道的侧向迁移可使不同期叠置砂体各自具有独立的流体系统;在同一河道内,心滩坝砂体与河道充填砂体之间的构型界面也会使不同成因砂体不完全连通,导致含油级别不同;成因砂体内部界面也能使界面上下含油饱和度及油水界面等存在较明显差异。
References
[1] | [J] .石油学报,28(3):75-79.
|
[2] | 廖保方,张为民,李列,等.1998.辫状河现代沉积研究与相模式——中国永定河剖析
|
[3] | [J] .沉积学报,16(1):34-39.
|
[4] | 任明达,王乃梁.1985.现代沉积环境概论
|
[5] | [M] .北京:科学出版社,77-88.
|
[6] | 王志章,吴胜和,熊琦华,等.2003.油气田渗流场特征
|
[7] | [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136.
|
[8] | 于兴河,马兴祥,穆龙新,等.2004.辫状河储层地质模式及层次界面分析
|
[9] | [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207.
|
[10] | 岳大力,吴胜和,刘建民.2007.曲流河点坝地下储层构型精细解剖方法
|
[11] | [J] .石油学报,28(4):99-103.
|
[12] | 大港油田石油地质志编辑委员会.1991.中国石油地质志(卷四)
|
[13] | [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362.
|
[14] | 何文祥,吴胜和,唐义疆,等.2005.地下点坝砂体内部构型分析——以孤岛油田为例
|
[15] | [J] .矿物岩石,25(2):81-86.
|
[16] | 李阳,李双应,岳书仓,等.2002.胜利油田孤岛油区馆陶组上段沉积结构单元
|
[17] | [J] .地质科学,37(2):219-230.
|
[18] | 李阳.2007.我国油藏开发地质研究进展
|
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