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辽河断陷西部凹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DOI: 10.7605/gdlxb.2008.05.005, PP. 473-480
冷济高, , 庞雄奇, , 李晓光, , 高先志, , 崔丽静, , 苏栋
Abstract:
辽河西部凹陷油气资源非常丰富,通过对己勘探发现的773个油气藏的地质特征参数统计认为,西部凹陷油气藏类型非常丰富,但主要以构造和岩性油气藏为主,且复合油气藏发育,统计表明,近90%的油气藏与断裂有关。油气藏类型受构造带控制作用明显,缓坡带最要以背斜、岩性构造油气藏为主,中央背斜带背斜断块油气藏较为发育,而陡坡带则多为岩性油气藏。沉积相带控油气作用明显,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扇三角洲、三角洲和浊积扇相。油气资源在空间上遵循“油气总量平衡模式”,无论在平面上还是层位上,油气资源互补特征性强。研究认为西部凹陷具有生烃洼陷、断裂、异常压力、沉积相带联合控藏的特点。首先沙三段、沙四段有效烃源岩大量发育,资源量极为丰富,为西部凹陷油气富集提供了物质保证,油气藏分布主要受生烃洼陷控制;各组段砂体叠合连片,平面展布连续,具较好的储集能力,也为油气的侧向运移提供的条件;另外东营末期因走滑引起的大量泄压断裂发育,为油气大规模远距离垂向运移提供了可能。
References
[1] | [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3(1): 1-7.
|
[2] | 吴孔友, 查明. 2007. 柴达木盆地北部块断带断层控烃作用
|
[3] | [J] 石油学报, 28(3): 17-21.
|
[4] | 查明, 张一伟, 邱楠生等. 2003. 油气成藏条件及主要控制因素
|
[5] | [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13.
|
[6] | 张厚福, 方朝亮, 高先志等. 1999. 石油地质学
|
[7] | [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58-191.
|
[8] | 周兴熙. 1997. 源-盖共控论概述
|
[9] |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4(6): 4-7.
|
[10] | 蔡希源, 刘传虎. 2005.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
[11] | [J] 石油学报, 26(5): 1-9.
|
[12] | 窦立荣, 李伟, 方向. 1996. 中国陆相含油气系统的成因类型及分布特征
|
[13] |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3(91): 1-6.
|
[14] | 胡朝元. 1982. 生油区控制油气田分布-中国东部陆相盆地进行区域勘探的有效理论
|
[15] | [J] 石油学报, 2(2): 9-13.
|
[16] | 姜振学, 庞雄奇, 罗群等. 2004. 柴北缘西部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
[17] | [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5(6): 692-695.
|
[18] | 金之钧, 王骏, 张生根等. 2007. 滨里海盆地盐下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方向
|
[19] | [J] 石油实验地质, 29(2): 111-115.
|
[20] | 鞠俊成, 张凤莲, 喻国凡等,2001.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南部沙三段储层沉积特征及含油气性分析
|
[21] | [J] 古地理学报, 3(1):63-69.
|
[22] | 罗群, 庞雄奇. 2003. 运用断裂控烃理论实现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大突破
|
[23] | [J] 石油学报, 2003, 24(2): 24-29.
|
[24] | 马启富, 陈思忠, 张启明. 2000. 超压盆地与油气分布
|
[25] | [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25.
|
[26] | 庞雄奇, 高剑波, 吕修祥等. 2008. 塔里木盆地“多元复合-过程叠加”成藏模式及其应用
|
[27] | [J] 石油学报, 29(3): 159-166.
|
[28] | 孙洪斌, 张凤莲. 2002. 辽河断陷西部凹陷古近系砂岩储层
|
[29] | [J] 古地理学报, 4(3): 83-92.
|
[30] | 陶一川, 范土芝, 陈义贤等. 1986. 辽河西部凹陷超压带的分布及某些初步认识
|
[31] | [J] 地球科学, 11(3): 315-322.
|
[32] | 佟殿君, 任建业, 任亚平. 2006. 准噶尔盆地车莫古隆起的演化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
|
[33] | [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13(3): 39-42.
|
[34] | 童晓光, 牛嘉玉. 1989. 区域盖层在油气聚集中的作用
|
[35] |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16(4): 1-7.
|
[36] | 王存武, 陈红汉, 陈长民等. 2007.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扇特征及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
[37] | [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32(2): 247-252.
|
[38] | 王生朗, 任来义, 王洪斌等. 2002. 桥口构造沙三段气藏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
[39] | [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3(2): 186-189.
|
[40] | 王庭斌. 2002. 中国天然气地质理论进展与勘探战略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