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南缘石炭系Chondrites遗迹化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DOI: 10.7605/gdlxb.2008.05.011, PP. 529-535
Abstract:
?在柴达木盆地南缘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在祁曼塔格山前石拐子剖面下石炭统石拐子组和乌图美仁庆华铁矿附近剖面的上石炭统缔敖苏组中发现了大量Chondrites遗迹化石。经鉴定,研究区的Chondrites遗迹化石主要包括ChondritesfenxiangensisYang,1984(分乡丛藻迹);Chondrites?filifalxVolk,1964(细枝丛藻迹)和ChondritesmaqianensisYang,1988(玛沁丛藻迹)3个遗迹种。根据研究区的Chondrites遗迹化石特征,结合岩性特征和其他实体化石资料,认为石拐子地区早石炭世为台洼沉积环境,乌图美仁庆华铁矿地区晚石炭世为局限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环境。另外,探讨了生物扰动对两个地区储集层的改造作用。该研究对恢复柴达木盆地南缘的沉积环境和古生态以及评价研究区的储集层物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References
[1] | [J] 古生物学报,43(1):94-102.
|
[2] | 龚一鸣,Droser M L. 2002. 早、中奥陶世之交陆架周期性缺氧:来自美国犹他州的遗迹沉积学证据
|
[3] | [J] 古地理学报,4(4):82-89.
|
[4] | 胡斌,王冠忠,齐永安. 1997. 痕迹学理论与应用
|
[5] | [M] . 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26-127,151.
|
[6] | 黄立功,党玉琪,徐凤银,等. 2006. 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现状和突破方向
|
[7] | [J] 勘探战略, 6:1-8.
|
[8] | 龚一鸣. 2001. 中国的遗迹化石研究
|
[9] | [J] 矿物岩石,21(3):205-207.
|
[10] | 龚一鸣. 2004. 遗迹化石Chondrites的指相意义和阶层分布
|
[11] | 晋惠娟. 1999. 古代深海沉积体系遗迹化石研究
|
[12] | [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8(1):42-45.
|
[13] | 李守军,张洪. 2000.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地层特征与分布
|
[14] | [J] 地质科技情报,19(1):1-5.
|
[15] | Pemberton SG, 周志澄, MacEachern J. 2001. 机会(r-选择)和均衡(K-选择)遗迹化石的现代生态学解释
|
[16] | [J] 古生物学报, 40(1):134-142.
|
[17] | 齐永安. 1998. 生物扰动构造与塔中东河砂岩储集性能的关系
|
[18] | [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1):318-320.
|
[19] | 齐永安. 1999. 生物扰动和遗迹组构的描述与分析
|
[20] | [J] 河南地质,17(4):273-277.
|
[21] | 汤良杰,金之均,戴俊生,等. 2002. 柴达木盆地及相邻造山带区域断裂系统
|
[22] | [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7(5):676-682.
|
[23] | 杨平,胡勇. 2006.柴达木盆地石炭纪古生态与沉积环境
|
[24] | [J] 新疆石油地质,27(3):280-284.
|
[25] | 杨式溥. 1999. 遗迹化石的古环境和古地理意义
|
[26] | [J] 古地理学报,1(1):7-19.
|
[27] | 杨式溥,徐兴永. 2003. 蔵南萨噶-江孜地区中生代遗迹化石及其行为习性分析
|
[28] | [J] 古地理学报,5(1):44-62.
|
[29] | 袁剑英,陈启林,陈迎宾,等.2006. 柴达木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有利勘探领域
|
[30] | [J] 天然气地质,17(5):640-644.
|
[31] | 赵小明,牛志军,段其发,等. 2007. 青海曲莱-治多地区巴颜喀拉山群(上三叠统)遗迹化石
|
[32] | [J] 古生物学报,46(1):122-134.
|
[33] | 周志澄.1995. 生物成因的构造在环境解释中的应用
|
[34] | [J] 古生物学报,34(2):228-250.
|
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