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渤海湾地区构造变换带及油气意义
DOI: 10.7605/gdlxb.2008.05.013, PP. 555-560
Abstract:
利用地震剖面解释结果和构造编图成果,分析了渤海湾地区构造变换带的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渤海湾地区主要发育区域横向调节带和局部变换带两类构造变换带。区域横向调节带由北西向大型走滑断裂带充当,这些断裂带同时也是强地震活动带,将渤海海域地区分为北、中、南3段。局部变换带主要发育在相互作用的分段正断层的叠置区内。根据分段正断层的倾向及其组合特征,可将局部变换带分为转换斜坡型、斜向背斜型和地垒型3类。渤海湾地区构造变换带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主要表现为控制构造圈闭的形成、有利于优质储集层的发育及控制油气运移过程等。
References
[1] | [J] 古地理学报, 10(1): 73-76.
|
[2] | 漆家福. 2007. 裂陷盆地中的构造变换带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
[3] | [J] 海相油气地质, 12(4): 43-50.
|
[4] | 孙向阳, 任建业. 2004. 东营凹陷北带转换带构造与储集体分布
|
[5] |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31(1): 21-23.
|
[6] | 邬光辉, 漆家福. 1999. 黄骅盆地一级构造变换带的特征与成因
|
[7] | [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 125-128.
|
[8] | 徐杰, 马宗晋, 陈国光, 等. 2003. 中国大陆东部新构造期北西向断裂带的初步探讨
|
[9] | [J] 地学前缘, 10(特刊): 193-198.
|
[10] | 郑炳华, 虢顺民, 徐好民. 1981. 燕山地区北西向和北西西向断裂构造基本特征初步探讨
|
[11] | [J] 地震地质, 3(2): 31-40.
|
[12] | 周建生, 杨池银, 陈发景, 等. 1997. 黄骅坳陷横向变换带的构造特征及成因
|
[13] | [J] 现代地质, 11(4): 425-433.
|
[14] | 陈书平, 漆家福, 王德仁, 等. 2007. 东濮凹陷断裂系统及变换构造
|
[15] | [J] 石油学报, 28(1): 43-49.
|
[16] | 高战武, 徐杰, 宋长青, 等. 2001.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的分段特征
|
[17] | [J] 华北地震科学, 19(1): 35-54.
|
[18] | 胡望水, 王燮培. 1994. 松辽盆地北部变换构造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
[19] | [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5(2): 164-172.
|
[20] | 梁锋, 范军侠, 李宏伟, 等. 2008. 大港油田板桥凹陷构造变换带与油气富集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