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盆地垦东凸起北坡馆上段沉积相模式探讨
DOI: 10.7605/gdlxb.2008.05.009, PP. 511-520
Abstract:
主要通过岩心观察、粒度分析、参数计算、录测井分析等手段,充分吸收国内外河流研究成果,结合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揭示垦东凸起北坡馆上段沉积相模式。得到以下认识:研究区馆上段地层为河流相沉积,从沉积物特征和平面形态角度可以将研究区馆上段河流沉积理解为介于辫状河及曲流河之间的过渡河型。其平均河道弯曲度大于1.7,垂向层序表现为泥多砂少,具有曲流河的特征;但沉积层序顶部常直接覆盖河漫/洪泛平原沉积,特别是河道内砂坝发育造成河道分汊河,砂坝沉积物粒度特征反映受洪水控制的震荡性特点而与曲流河有重要差别。本文借用在水利学界和地貌学界广为使用的分汊河概念建立了研究区馆上段沉积相模式,包括河床、堤岸、河漫/洪泛平原、废弃河道等4个亚相,组成下粗上细的正旋回。其中,河道砂坝是其主要砂体,顶部常被洪泛平原直接覆盖;决口扇是仅次于河道砂坝的第二大砂体。
References
[1] | [J] .石油天然气学报,27(3):413-415.
|
[2] | 杨玉卿,田洪,孟杰,等.2001.渤海湾中部南堡35-2地区新第三系河流沉积及油气勘探意义
|
[3] | [J] .古地理学报,3(4):77-84.
|
[4] | 袁静,杜玉民,李云南.2003.惠民凹陷古近系碎屑岩主要沉积环境粒度概率累积曲线特征
|
[5] |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30(3):103-107.
|
[6] | 张海娜.2007.渤海湾盆地埕岛油田馆上段沉积相研究
|
[7] | [J] .石油实验地质,29(1):52-57.
|
[8] | 戴启德,国景星,狄明信.1998.孤岛油田中二中区馆陶组上段第三砂层组沉积微相研究
|
[9] | [J] .石油大学学报,22(3):31-34.
|
[10] | 狄明信,戴启德,白光勇.1996.济阳坳陷上第三系馆陶组河流相沉积的粒度特征
|
[11] | [J] .石油大学学报,20(2):1-5.
|
[12] | 国景星,王永诗.2006.济阳坳陷新近系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
|
[13] | [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13(6):9-12.
|
[14] | 李双应,李忠,王忠诚,等.2001.胜利油区孤岛油田馆上段沉积模式研究
|
[15] | [J] .沉积学报,19(3):386-393.
|
[16] | 李阳,李双应,岳书仓,等.2002.胜利油田孤岛油区馆陶组上段沉积结构单元
|
[17] | [J] .地质科学,37(2):219-230.
|
[18] | 刘伟.2005.曲流河砂体流动单元空间分布规律研究——以埕岛油田馆陶组为例
|
[19] | [J] .断块油气田,12(3):28-31.
|
[20] | 鲁广军.2004.胜利油区孤南洼陷古、新近系充填层序与沉积环境
|
[21] | [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4(1):97-104.
|
[22] | 钱宁.1985.关于河流分类及成因问题的讨论
|
[23] | [J] .地理学报,40 (1):1- 10.
|
[24] | 钱宁,张仁,周志德.1987.河床演变学
|
[25] | [M] .北京:科学出版社,584.
|
[26] | 王随继,任明达.1999.根据河道形态和沉积物特征的河流新分类
|
[27] | [J] .沉积学报,17(2):240-246.
|
[28] | 王随继,尹寿鹏.2000.网状河流和分汊河流的河型归属讨论
|
[29] | [J] .地学前缘, 7(增刊):79-86.
|
[30] | 王随继,倪晋仁,王光谦.2000.古河型演化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的沉积体系分析
|
[31] | [J] .石油勘探与开发,27(5):38-42
|
[32] | 王玉满,袁选俊,黄祖熹,等.2003.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新近系馆陶组沉积特征
|
[33] | [J] .古地理学报,5(4):406-413.
|
[34] | 吴丽艳,樊太亮,张淑品,等.2005.济阳坳陷上第三系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研究
|
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