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天津蓟县中元古界雾迷山组微指状叠层石及其对1250Ma±叠层石衰减事件的响应
DOI: 10.7605/gdlxb.2008.05.008, PP. 495-509
Abstract:
天津蓟县中元古界雾迷山组是一套厚度超过3000m的叠层石碳酸盐岩沉积序列,在该序列中潮下相叠层石生物层、凝块石生物丘与潮坪相泥晶白云岩、泻湖相白云质泥页岩一起构成若干个环潮坪型米级旋回——“雾迷山旋回层”。在雾迷山组下部发育微指状叠层石,并被古生物学家定义为“Pseudogymnosolenmopanyuensis-Scuphus-Yangzhuangcolumnaris”组合,即假裸枝叠层石科叠层石,沉积学家将其解释为元古代文石(灰华)海底沉淀物所构成的叠层石,代表从太古代海底结壳状文石沉淀物叠层石到新元古代碎屑结构相、富泥碳酸盐叠层石过渡时期的特殊产物。因此,雾迷山组巨厚的叠层石碳酸盐岩沉积序列,记录了元古代文石灰华海底沉淀物所构成的特殊的叠层石大规模消亡的层位,为研究前寒武纪以叠层石为代表的微生物碳酸盐岩所经历的漫长而复杂的地质历史演变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References
[1] | [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186.
|
[2] | 冯增昭. 1999. 我国古地理学的形成、发展与展望
|
[3] | [J] 古地理学报, 1(2): 1-7.
|
[4] | 冯增昭. 2003. 我国古地理学的形成、发展、问题与共识
|
[5] | [J] 古地理学报, 5(2): 129-141.
|
[6] | 冯增昭. 2004. 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定量岩相古地理重建
|
[7] | [J] 古地理学报, 6(1): 3-19.
|
[8] | 高林志, 张传恒, 史晓颖, 等. 2007. 华北青白口系下马岭组凝灰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
|
[9] | [J] 地质通报, 26(3): 249-255.
|
[10] | 黄学光, 贺玉贞, 王亚烈. 1996. 华北海泡石矿——产状、成因和用途
|
[11] | [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6.
|
[12] | 旷宏伟, 孟祥化, 葛铭. 2006. 臼齿碳酸盐岩成因的讨论: 以吉辽地区为例
|
[13] | [J] 古地理学报, 8(2): 63-74.
|
[14] | 梁玉左, 曹瑞骥, 张录易. 1984. 前寒武纪假裸枝叠层石
|
[15] | [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199.
|
[16] | 梅冥相, 马永生, 周洪瑞, 等. 2001a. 雾迷山旋回层的费希尔图解及其在定义前寒武纪三级海平面变化记录中的应用
|
[17] | [J] 地球学报, 22(5):
|
[18] | 429-436.
|
[19] | 梅冥相, 马永生, 郭庆银. 2001b.天津蓟县雾迷山旋回层的相序组构特征及其马尔科夫链分析
|
[20] | [J] 高校地质学报, 7(3): 288-299.
|
[21] | 梅冥相. 2005. 天津蓟县剖面中元古界高于庄组臼齿状构造的层序地层位置及其成因的初步研究
|
[22] | [J] 古地理学报, 9(4): 337-352.
|
[23] | 宋天锐. 2007. 北京十三陵地区中元古界长城系沉积相标志及沉积环境模式
|
[24] | [J] 古地理学报, 9(5): 461-472.
|
[25] | 宋天锐. 1988. 北京十三陵前寒武纪碳酸盐岩地层中的一套可能的地震-海啸序列
|
[26] | [J] 科学通报, 33(8): 609-611.
|
[27] | 王松山, 桑海清, 裘翼, 等. 1995. 蓟县雾迷山组和杨庄组形成年龄的研究
|
[28] | [J] 地质科学, 30(2): 166-172.
|
[29] | 邢裕盛, 高振家,刘桂芝, 等. 1989. 中国的上前寒武系
|
[30] | [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316.
|
[31] | 赵震. 1994.叠层石.见: 冯增昭, 王英华, 刘焕杰, 等. 中国沉积学.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302-316.
|
[32] | 赵震. 1992. 核形石雏形——弥散粒: 以天津蓟县雾迷山组为例
|
[33] | [J] 沉积学报, 10(2): 19-27.
|
[34] | 周洪瑞, 梅冥相, 杜本明, 等. 2006.天津蓟县雾迷山组高频旋回沉积特征
|
[35] | [J] 现代地质, 20(2): 209-215.
|
[36] | 朱士兴, 徐朝雷, 高建平. 1987. 五台山及邻区早元古代叠层石
|
[37] | [J] 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 17: 1-182.
|
[38] | 朱士兴, 梁玉左, 杜汝霖, 等. 1993. 中国的叠层石
|
[39] | [M]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1-193.
|
[40] | 朱士兴, 邢裕盛, 张鹏远. 1994. 华北地台中、上元古界生物地层序列
|
[41] | [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278.
|
[42] | 曹瑞骥, 袁训来. 2006. 叠层石
|
[43] | [M] 安徽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382.
|
[44] | 杜汝霖. 1992. 前寒武纪古生物学及地史学
|
[45] | [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1-25.
|
[46] | 冯增昭. 1989. 碳酸盐岩相古地理学
|
[47] | [J] 古地理学报, 7(4): 428-447.
|
[48] | 梅冥相. 2007a. 燕山地区中元古代高于庄组非叠层石碳酸盐序列的沉积特征及其重要意义
|
[49] | [J] 现代地质, 21(1): 45-56.
|
[50] | 梅冥相. 2007b. 前寒武纪“臼齿状构造谜”的一些认识: 来自天津蓟县剖面中元古界高于庄组中的一些信息
|
[51] | [J] 古地理学报, 9(6): 587-
|
[52] | 梅冥相, 孟庆芬, 刘智荣. 2007. 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研究进展综述
|
[53] | [J] 古地理学报, 9(4): 353-364.
|
[54] | 乔秀夫, 高林志, 张传恒. 2007. 中朝板块中、新元古界年代地层柱与构造环境新思考
|
[55] | [J] 地质通报, 26(5): 503-509.
|
[56] | 乔秀夫, 高林志. 2007. 燕辽裂陷槽中元古代古地震与古地理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