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建南地区二叠系长兴组生物礁滩储集层预测
DOI: 10.7605/gdlxb.2011.04.006, PP. 426-433
Keywords: 生物礁,长兴组,二叠系,台地边缘,古地貌
Abstract:
四川盆地建南地区长兴组生物礁滩储集层分布受控于开江—梁平盆地的展布,但对于该区盆地的延伸范围一直存在多种观点。作者通过深入研究礁滩在地震剖面上的响应特征,主要利用钻井资料并结合正演模型,发现研究区内茅口组四段顶部灰岩厚度与TP2地震反射层形态有关。由于在茅口组末期研究区内存在东吴抬升运动,古地形高地遭受强烈剥蚀,茅口组四段顶部灰岩残余厚度小,对应的地震剖面出现“双强”反射特征;反之,古地形低处遭受剥蚀少,茅口组四段顶部灰岩残余厚度大,对应的地震剖面出现“三强”反射特征。利用此特点建立古地形和地震属性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发现茅口组沉积末期研究区内呈现出西低东高的构造格局。由于长兴初期开始受构造运动影响,开江—梁平盆地逐步拉张,到长二末期形成了新的古地貌。利用地层切片技术、野外露头资料、薄片及钻井资料分析,认为盆地从中间穿过研究区。结合构造运动及现有资料证据,综合物探和地质资料提出了一种盆地分布范围的新观点,并确定了适合生物礁滩发育的有利区带。
References
[1] | 陈太源.1987.川东上二叠统生物礁气藏的地震反射特征[J].天然气工业,7(2):11-15.
|
[2] | 陈太源.1989.九龙山构造南侧存在长兴组台缘礁的探讨[J].天然气工业,9(1):6-10.
|
[3] | 陈遵德.1998.地震属性优化方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
[4] | 范嘉松,吴亚生.2002.川东二叠纪生物礁再认识[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3(1):12-18.
|
[5] | 梁华,罗蓉.1999.利用地震资料研究川东上二叠统生物礁分布规律[J].天然气工业,19(5):91-96.
|
[6] | 梁西文,郑荣才,张涛,等.2006.建南构造晚二叠世长兴期点礁和滩的高精度层序地层与储集层评价[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3(4):407-413.
|
[7] | 刘划一,王一刚,杨雨,等.1999.川东上二叠统生物礁气藏多元信息综合预测方法研究[J].天然气工业,19(4):13-18.
|
[8] | 刘殊,范菊芬,曲国胜,等.2006.气烟囱效应——礁滩相岩性气藏的典型地震响应特征[J].天然气工业,26(11):52-56.
|
[9] | 马永生,梅冥相,陈小兵,等.1999.碳酸盐岩储集层沉积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
|
[10] | 马永生,牟传龙,郭旭升,等.2006.川东北地区长兴组沉积特征与沉积格局[J].地质论评,52(1):25-29.
|
[11] | 马永生,牟传龙,谈钦银,等.2006.关于开江—梁平海槽的认识[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7(3):327-331.
|
[12] | 牟传龙,谭钦银,余谦,等.2004.川东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组成及成礁模式[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4(3):65-71.
|
[13] | 彭勇,肖姹莉.200l.川开江黄龙场、渡口河地区地震储集层预测研究[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4(1):1-8.
|
[14] | 蒲勇.2004.地震属性技术在碳酸盐岩鲕滩储集层预测中的应用[J].石油物探,43(增刊):63-68.
|
[15] | 汪晴川,李瑞,蒲平文,等.2008.川东长兴组生物礁分布地震识别技术研究[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30(4):282-287.
|
[16] | 王一刚,张静,杨雨,等.1997.四川盆地东部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气藏形成机理[J].海相油气地质,5(1):145-152.
|
[17] | 王一刚,文应初,张帆,等.1998.川东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分布规律[J].天然气工业,18(6):10-15.
|
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