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北部下白垩统泉头组三、四段碳酸盐胶结物分布及其主控因素*
DOI: 10.7605/gdlxb.2013.01.012, PP. 125-134
Keywords: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基准面旋回,松辽盆地,泉头组,碳酸盐胶结物,成岩作用
Abstract:
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镜下薄片观察、电子探针分析、包裹体测试和物性分析数据,对松辽盆地北部地区下白垩统泉头组三、四段碎屑岩储集层碳酸盐胶结物的分布及其主控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泉头组三、泉四段地层平缓、埋深跨度小、成岩作用变化弱,碳酸盐胶结物主要受沉积微相和基准面旋回控制;由物源向盆地方向依次发育的曲流河水上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中,碳酸盐胶结物含量在岩性特征、分选磨圆和泥质含量等因素的影响下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不同中期旋回相同沉积微相的储集层中,碳酸盐胶结物含量不同,并随着长期基准面上升而表现为逐渐减小的趋势;由沉积微相和基准面旋回共同引起的沉积环境差异,而导致碳酸盐胶结物含量的规律性变化,是影响河流相储集层非均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References
[1] | 胡明毅,刘仙晴.2009.测井相在松辽盆地北部泉三、四段沉积微相分析中的应用[J].岩性油气藏,21(1):102-106.
|
[2] | 刘桂珍,鲍志东,周新茂,等.2010.英台油田萨尔图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单砂体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7(2):127-132.
|
[3] | 刘宗堡,马世忠,孙雨,等.2008.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及沉积特征研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6(3):399-406.
|
[4] | 楼章华,谢鸿森,蔡希源,等.1997.松辽盆地扶杨油层(Klq3+4)沉积环境[J].石油实验地质,19(1):71-75.
|
[5] | 罗忠,罗平,张兴阳,等.2007.层序界面对砂岩成岩作用及储集层质量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延河露头上三叠统延长组为例[J].沉积学报,25(6):903-914.
|
[6] | 孟元林,高煜婷,吴河勇,等.2010.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区域成岩规律及影响因素[J].古地理学报,12(1):97-106.
|
[7] | 阮壮,朱筱敏,何宇航,等.2012.大庆长垣北部葡萄花上部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J].沉积学报,30(2):301-309.
|
[8] | 孙致学,孙治雷,鲁洪江,等.2010.砂岩储集层中碳酸盐胶结物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延长组为例[J].石油勘探与开发,37(5):543-551.
|
[9] | 田亚铭,施泽进,李庭艳,等.2011.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碳酸盐胶结物特征与成因[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6(3):26-32.
|
[10] | 王琪,郝乐伟,陈国俊,等.2010.白云凹陷珠海组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的形成机理[J].石油学报,31(4):553-558.
|
[11] | 王强,袁桂邦,张熟,等.2007.渤海湾西岸贝壳堤堆积与海陆相互作用[J].第四纪研究,27(5):775-786.
|
[12] | 王行信,辛国强,冯永才,等.1990.松辽盆地黏土矿物研究[M].黑龙江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200.
|
[13] | 吴少波,赵惊蜇,李健,等.2006.吴起油田长6 油层组储集层成岩作用及其对物性的影响[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1(4):42-45.
|
[14] | 吴素娟,黄思静,孙治雷,等.2005.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砂岩中的白云石胶结物及形成机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2(6):569-575.
|
[15] | 解习农,陆永潮,任建业,等. 2007.松辽盆地层序地层格架和中浅层沉积体系研究[R].湖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
|
[16] | 解习农,陆永潮,任建业,等.2008.松辽盆地层序地层格架和中浅层沉积体系研究[R].湖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沉积盆地及沉积矿产研究所.
|
[17] | 修洪文.2010.松辽盆地北部泉三、四段储集层岩石学特征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5(13):11-13.
|
[18] | 徐北煤,卢冰.1994.硅质碎屑岩中碳酸盐胶结物及其对储集层的控制作用的研究[J].沉积学报,12(3):56-66.
|
[19] | 姚光庆,李蕙生.1991.南阳凹陷下第三系核桃园组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及其成因的初步探讨[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6(5):549-556.
|
[20] | 姚泾利,王琪,张瑞,等.2011.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成因与分布规律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2(6):943-950.
|
[21] | 张敏强,黄思静,吴志轩,等.2007.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古近系储集层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及形成机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4(4):259-266.
|
[22] | 张庆国,鲍志东,那未红.2007.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南部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沉积相[J].古地理学报,9(3):267-276.
|
[23] | 张永旺,曾溅辉,高霞,等.2009.东营凹陷古近系储集层碳酸盐胶结物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39(1):16-22.
|
[24] | 郑浚茂,庞明.1989.碎屑沉积岩的成岩作用研究[M].湖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300.
|
[25] | 郑荣才,彭军,吴朝容.2001.陆相盆地基准面旋回的级次划分和研究意义[J].沉积学报,19(2):654-662.
|
[26] | Morad S.1998.Carbonate Cementation in Sandstones: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Geochemical Evolution[C].Wiley-Blackwell:1-26.
|
[27] | Pettijohn F J,Potter P E,Siever R S.1987.Sand and Sandstone (2nd Edition)[M].NewYork:Springer.
|
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