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临城崆山白云洞溶洞地貌和沉积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DOI: 10.7605/gdlxb.2013.01.005, PP. 49-58
Keywords: 白云洞,地貌特征,岩溶沉积,影响因素,形成演化
Abstract:
河北崆山白云洞发育在以中寒武统张夏组厚层鲕粒灰岩为主的碳酸盐岩地层中。通过对洞穴结构、形态以及沉积物特征的观测分析,结合区域地质演化、古气候演变研究,认为:(1)白云洞由3层洞穴构成,上层为大型厅堂状,中层和下层为狭窄廊道状。洞穴展布受控于NNW、NE和近EW向断裂。(2)洞穴发育形态、规模不仅与岩性和构造有关,还取决于洞穴形成时期的构造稳定性及与之耦合的气候条件,其成层分布是间歇性构造抬升的结果。(3)溶洞沉积物形态多样,其中毛细水沉积的网状卷曲石、协同沉积的玉簪对净瓶等极为罕见。(4)溶洞发育过程中历经多次坍塌,损毁严重。现今的白云洞岩石破碎,结构稳定性差,易遭破坏。研究白云洞地貌和沉积特征及影响因素,对预测其未来变化、保护洞穴旅游资源有重要意义。
References
[1] | 邓亚东,陈伟海,张远海,等.2011.岩溶洞穴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以巴马水晶宫为例[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31(3):412-417.
|
[2] | 杜金娥,张光生,王宁.2008.蓬莱仙洞CO2浓度及温度的变化规律初探[J].中国农学通报,24(3):395-400.
|
[3] | 傅迷,张文昭,王俊辉,等.2010.北京石花洞岩溶景观特色及成因探讨[J].资源与产业,12(6):149-155.
|
[4] | 郭康,邸明慧,张聪,等.2007.嶂石岩地貌[M].北京:科学出版社,16-25.
|
[5] | 河北省地质矿产局.1989.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632-634.
|
[6] | 彭一民,赵华新.1994.河北省临城县白云山岩溶洞穴旅游地学资源的评价与开发[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2):262-272.
|
[7] | 沈凛梅,朱学稳,郑伟.1998.本溪水洞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条件[J].中国岩溶,17(3):212-219.
|
[8] | 宋林华,睢树春,陈岗岭,等.2000.河北临城白云洞洞积石形成与风化现象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6(3):68-74.
|
[9] | 宋林华,韦小宁,梁福源.2003.河北临城白云洞洞穴旅游对洞穴CO2浓度及温度的影响[J].中国岩溶,22(3):230-235.
|
[10] | 王健,陈琢,张梅平,等.2011.河北省天桂山典型溶洞景观成因类型[J].山地学报,29(2):188-194.
|
[11] | 吴忱.2008.华北地貌环境及其形成演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88-95.
|
[12] | 吴忱,马永红,张秀清,等.1999.华北山地地形面地文期与地貌发育史[M].河北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0-196.
|
[13] | 俞锦标.1994.中国名洞[M].上海:文汇出版社,1-25.
|
[14] | 赵兴云.2000.沂源溶洞群洞穴的形成与演化研究[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2(3):47-49.
|
[15] | 周昆叔.2002.花粉分析与环境考古[M].北京:学苑出版社,61.
|
[16] | 周廷儒.1983.中国第四纪古地理环境的分异[J].地理科学,3(3):191-206.
|
[17] | 朱学稳.1982.桂林地区灰岩洞穴的溶蚀形态[J].中国岩溶,(2):94-102.
|
[18] | 朱学稳.1988.桂林岩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04-107.
|
[19] | 朱学稳.2005.洞穴钟乳石类的分类方案[J].中国岩溶,24(3):169-174.
|
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