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四川盆地河坝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气藏储集层沉积特征与成岩作用*
DOI: 10.7605/gdlxb.2014.01.103 , PP. 103-114
Keywords: 四川盆地 ,河坝地区 ,嘉陵江组二段 ,地层对比 ,沉积特征 ,储集层 ,成岩作用
Abstract:
利用录井、测井和地震资料,运用岩心观察、薄片观察以及扫描电镜等方法,结合孔隙度、渗透率、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分析测试结果,对四川盆地东北部河坝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段气藏主要储集层段进行地层对比、沉积特征、储集层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结果显示:(1)河坝地区嘉陵江组二段顶、底界面特征清楚,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亚段,储集层主要发育在嘉二中亚段的白云岩中,总体为局限台地沉积,发育台内滩、潮坪和潟湖等微相,台内滩是储集层发育的最有利沉积微相,主要位于河坝区块的中部;(2)储集岩岩性主要为残余(藻)砂屑白云岩、细粉晶白云岩,孔隙类型主要以晶间(溶)孔和粒内溶孔为主,总体以低孔、低渗的Ⅲ类储集层为主,储集层空间类型主要为裂缝—孔隙型;(3)储集岩的成岩作用类型有泥晶化、溶蚀、胶结、白云岩化、压实压溶和破裂等,储集层的形成主要与准同生期的大气水溶蚀作用、深埋条件下的埋藏溶蚀作用以及构造裂缝的发育有关;(4)准同生期的大气水溶蚀作用是嘉二段颗粒碳酸盐岩孔隙发育的基础,白云岩化、埋藏溶蚀等埋藏成岩作用有利于孔隙的改善,微古地貌高地发育区及断裂、裂缝相对发育区可能为储集层发育有利区。
References
[1] 董文玉 ,李国蓉 ,郭川 ,等 .2012.河坝地区嘉陵江组三级层序及高频层序研究 [J].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6(2):22-25.
[2] 段金宝 ,黄仁春 ,程胜辉 ,等 .2008.川东北通南巴构造嘉二段储集层特征与主控因素 [J].石油天然气学报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30(5):207-210.
[3] 高林 .2008.碳酸盐岩成岩史及其对储集层的控制作用 :以普光气田为例 [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9(6):733-739.
[4] 郭彤楼 .2010.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集层成岩作用 :以宣汉 —达县及元坝区块为例 [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31(5):620-631.
[5] 何莹 ,黎平 ,杨宇 ,等 .2007.通南巴地区上二叠统 —下三叠统层序地层划分 [J].天然气工业 ,27(6):22-26.
[6] 何治亮 ,彭守涛 ,张涛 .2010.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奥陶系储集层形成的控制因素与复合 —联合成因机制 [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31(6):743-752.
[7] 厚东琳 ,黄仁春 .2006.通南巴构造带嘉二段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J].南方油气 ,19(2-3):10-14.
[8] 黄思静 ,卿海若 ,胡作维 ,等 .2008.川东三叠系飞仙关组碳酸盐岩的阴极发光特征与成岩作用 [J].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33(1):26-34.
[9] 易枫 ,胡常忠 ,陈华娟 ,等 .2010.河坝 1井区飞三气藏地质储量及水侵量计算 [J].石油地质与工程 ,24(6):53-55.
[10] 伊海生 .2011.测井曲线旋回分析在碳酸盐岩层序地层研究中的应用 [J].古地理学报 ,13(4):456-466.
[11] 袁鑫鹏 ,刘建波 .2012.回流渗透模式白云岩研究历史与进展 [J].古地理学报 ,14(2):219-228.
[12] 张数球 ,刘传喜 ,刘正中 .2008.异常高压气藏产能特征分析 :以四川盆地河坝场构造飞三气藏河坝 1井为例 [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9(3):376-382.
[13] 张云峰 ,李忠 ,王清晨 ,等 .2005.鲁西隆起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储集性的控制作用 [J].地质科学 ,40(2):207-219.
[14] Craig H.1965.The measurement of oxygen isotope paleotemperatures[C]. In: E. Tongiori(ed). Proceedings of the Spoleto Conference on Stable Isotopes in Oceangraphic Studies and Paleotemperature. Consiglio Nazionale Delle Ricerche,Pisa.161-182.
[15] Scholle P A,Ulmer-Scholle D S.2003. A Color Guide to the Petrography of Carbonate Rocks: Grains,Textures,Porosity,Diagenesis[M].AAPG Memoir 77.
[16] Warren J.2000.Dolomite:Occurrence,evolution and economically important associations[J].Earth-Science Reviews,52(1-3): 1-81
[17] 姜复东 ,苏培东 ,秦启荣 .2008.通南巴地区主要构造成因模式探讨 [J].断块油气田 ,15(3):14-17.
[18] 李爱国 ,易海永 ,刘超 ,等 .2008.川东北地区嘉陵江组嘉二段储集层特征研究 [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31(3):1-5.
[19] 龙胜祥 ,郭彤楼 ,刘彬 ,等 .2008.通江 —南江 —巴中构造河坝飞仙关组三段、嘉陵江组二段气藏形成特征研究 [J].地质学报 ,82(3):338-345.
[20] 马永生 ,蔡勋育 .2006.四川盆地川东北区二叠系 —三叠系天然气勘探成果与前景展望 [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7(6):741-750.
[21] 潘立银 ,刘占国 ,李昌 .2012.四川盆地东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白云岩化作用及其与储集层发育的关系 [J].古地理学报 ,14(2):176-186.
[22] 钱一雄 ,陈代钊 ,尤东华 ,等 .2012.塔东北库鲁克塔格地区中上寒武统白云岩类型与孔隙演化 [J].古地理学报 ,14(4):461-476.
[23] 邵龙义 ,窦建伟 .1996.西南地区晚二叠世氧、碳稳定同位素的古地理意义 [J].地球化学 ,25(6):575-581.
[24] 王炯祥 ,刘大成 ,周志军 .2005.通南巴构造带嘉二段油气勘探目标选择及开发意义 [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8(2):9-10.
[25] 王英华 .1992.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J].沉积学报 ,10(3):85-95.
[26] 王英华 ,张绍平 ,潘荣胜 .1990.阴极发光技术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M].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
[27] 吴世祥 ,汤良杰 ,郭彤楼 ,等 .2005.米仓山与大巴山交汇区构造分区与油气分布 [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6(3):361-365,390.
[28] 吴世祥 ,汤良杰 ,马永生 ,等 .2006.四川盆地米仓山前陆冲断带成藏条件分析 [J].地质学报 ,80(3):337-343.
[29] 杨波 ,徐长贵 ,牛成民 .2011.墙角型陡坡带岩性圈闭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以渤海湾盆地石南陡坡带中段 BZ3区古近系东营组为例 [J].古地理学报 ,13(4):434-442.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