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川南—黔北地区晚奥陶世凯迪期早期与凯迪期晚期岩相古地理
DOI: 10.7605/gdlxb.2014.05.52, PP. 641-654
Keywords: 凯迪期早期,凯迪期晚期,涧草沟组顶部,五峰组底部,岩相古地理,川南,黔北
Abstract:
晚奥陶世凯迪期早期与凯迪期晚期之交,是沉积演化和盆山转换极为关键的时期,在这个短暂时期内,川南—黔北地区几乎全部从碳酸盐沉积转换为碎屑岩沉积,详细研究这一转换时期的沉积特征及其岩相古地理变迁对探讨该区的沉积演化和盆地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良好地揭示凯迪期早期与凯迪期晚期之交这一沉积转换关键时期的岩相古地理变化,采用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思路,以凯迪阶涧草沟组与五峰组之间的界面作为编图的等时界面,编制了凯迪期早期涧草沟组顶部与凯迪期晚期五峰组底部2幅岩相古地理图,凯迪期早期涧草沟组顶部古地理面貌表现为古隆起、古暴露区、古剥蚀区、潮坪、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和浅滩7个古地理单元;凯迪期晚期五峰组底部古地理面貌表现为古隆起、潮坪、浅水陆棚、深水陆棚和浅滩5个古地理单元。首次恢复了暴露区及其分布范围,更加客观地反映了凯迪期早期与凯迪期晚期之交岩相古地理格局及其演化过程。
References
[1] | 刘宝珺,许效松,潘杏南,等. 1993. 中国南方古大陆沉积地壳演化与成矿[M]. 北京:科学出版社,31-34.
|
[2] | 刘特民. 1987. 黔中何时隆起[J]. 贵州地质,(1):65-71.
|
[3] | 刘伟,许效松,余谦. 2011. 探讨黔中古隆起形成机制及演化[J]. 沉积学报,29(4):658-664.
|
[4] | 卢衍豪,周志毅. 1979. 瘤肋虫的分类位置和系统演化[J]. 古生物学报,18(5):415-433.
|
[5] | 马永生,陈洪德,王国力,等. 2009. 中国南方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图集(震旦纪—新近纪)[M]. 北京:科学出版社,44-55.
|
[6] | 梅冥相,马永生,邓军,等. 2005. 上扬子区下古生界层序地层格架的初步研究[J]. 现代地质,19(4):551-561.
|
[7] | 梅冥相. 1994. 论“黔中古陆”[J]. 贵州地质,11(3):199-206.
|
[8] | 牟传龙,许效松,林明. 1992. 层序地层与岩相古地理编图: 以中国南方泥盆纪地层为例[J]. 岩相古地理,(4):1-9.
|
[9] | 牟传龙,周恳恳,梁薇,等. 2011. 中上扬子地区早古生代烃源岩沉积环境与油气勘探[J]. 地质学报,85(4):526-532.
|
[10] | 穆恩之. 1954. 论五峰页岩[J]. 古生物学报,2(2):153-170.
|
[11] | 聂瑞贞. 2006. 黔中隆起及其周缘奥陶系层序地层格架及古地理演化[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
|
[12] | 牛新生,冯常茂.刘进. 2007. 黔中隆起的形成时间及形成机制探讨[J]. 海相油气地质,12(2):46-50.
|
[13] | 孙庆峰. 2006. 新疆柯坪中奥陶统结核状灰岩的沉积环境及成因[J]. 岩石矿物学杂志,25(2):137-147.
|
[14] | 万方,许效松. 2003. 川滇黔桂地区志留纪构造—岩相古地理[J]. 古地理学报,5(2):180-186.
|
[15] | 项礼文,姬再良. 1988. 中国南部上奥陶统临湘组三叶虫[A]. 见: 地层古生物论文集[C].北京:地质出版社,1-24.
|
[16] | 肖传桃,姜衍文,朱忠德,等. 1996. 湖北宜昌地区奥陶纪层序地层及扬子地区五峰组沉积环境的讨论[J]. 高校地质学报,2(3):339-347.
|
[17] | 谢尚克,汪正江,王剑. 2011. 黔东北地区晚奥陶世岩相古地理[J]. 古地理学报,13(5):539-549.
|
[18] | 许效松,门玉彭,张海全,等.2010.古陆、古隆与古地理[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30(3):1-10.
|
[19] | 许效松,徐强,潘桂棠,等. 1996. 中国南大陆演化与全球古地理对比[M]. 北京:地质出版社,42-63.
|
[20] | 尹赞勋. 1949. 中国西部志留纪地层之分类与对比[J]. 中国地质学会志,(29):1-62.
|
[21] | 张海全,许效松,于谦,等. 2010. 扬子板块西北缘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岩相古地理演化与烃源岩的关系[J]. 石油天然气学报,32(2):43-47.
|
[22] | 张海全,许效松,刘伟,等. 2013. 中上扬子地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岩相古地理演化与黑色页岩的关系[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33(2):17-24.
|
[23] | 张霞,林春明,凌洪飞,等. 2009. 浙西地区奥陶系砚瓦山组瘤状灰岩及其成因探讨[J]. 古地理学报,11(5):481-49.
|
[24] | 周名魁,王汝植,李志明,等. 1993. 中国南方奥陶—志留纪岩相古地理与成矿作用[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27,46-74.
|
[25] | 安太痒. 1987. 中国南部早古生代牙形石[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31-83.
|
[26] | 陈旭. 1990. 论笔石的深度[J]. 古生物学报,29(5):507-526.
|
[27] | 陈旭,戎嘉余,张元动,等. 2000. 奥陶纪年代地层学研究综述[J]. 地层学杂志,24(1):18-26.
|
[28] | 陈旭,Stig M B. 2008. 奥陶系研究百余年:从英国标准到国际标准[J]. 地层学杂志,32(1):1-14.
|
[29] | 邓新,杨坤光,刘彦良,等. 2010. 黔中隆起性质及其构造演化[J]. 地学前缘, 17(3):79-89.
|
[30] | 冯增昭,彭勇民,金振奎,等. 2001. 中国南方中及晚奥陶世岩相古地理[J]. 古地理学报,3(4):10-24.
|
[31] | 冯增昭,彭勇民,金振奎,等. 2003. 中国中奥陶世岩相古地理[J]. 古地理学报,5(3):263-278.
|
[32] | 冯增昭,彭勇民,金振奎,等. 2004. 中国晚奥陶世岩相古地理[J]. 古地理学报,6(2):127-139.
|
[33] | 甘昭国. 1991. 从上扬子地台西部古生代构造演化探讨川中古隆起[J]. 四川地质学报,11(2):93-100.
|
[34] | 高计元. 1988. 中国南方泥盆系瘤状灰岩的成因[J]. 沉积学报,6(2):77-85.
|
[35] | 葛祥英,牟传龙,周恳恳,等. 2013. 湖南地区晚奥陶世桑比期—凯迪期早期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J]. 古地理学报,15(1):59-68.
|
[36] | 耿良玉. 1986. 论上扬子区五峰页岩的陆表海成因[C]. 见: 中国古生物学会编.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三、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Ⅰ. 安徽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03-114,.
|
[37] | 郭福生,梁鼎新. 1993. 浙江江山砚瓦山组瘤状灰岩的成因[J]. 矿物岩石,13(3):74-80.
|
[38] | 康义昌. 1988. 川中古隆起的形成、发展及其油气远景[J]. 石油实验地质,10(1):12-23.
|
[39] | 刘宝珺,许效松. 1994. 中国南方岩相古地理图集(震旦纪—三叠纪)[M]. 北京:科学出版社,66-75.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