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准噶尔盆地地层剥蚀厚度定量恢复方法研究与应用:以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二叠系下乌尔禾组为例
DOI: 10.7605/gdlxb.2015.01.007 , PP. 81-90
Keywords: 剥蚀厚度 ,定量恢复 ,沉积演化 ,下乌尔禾组 ,二叠系 ,克拉玛依油田 ,准噶尔盆地
Abstract:
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二叠系下乌尔禾组逐层超覆,后期受强烈冲断作用而抬升,并遭受强烈剥蚀。恢复其地层古厚度不仅能够重建该区埋藏演化史,也是油气资源定量评价的重要基础。然而,研究区勘探程度低,传统剥蚀厚度计算方法受限。针对实际地质条件与现有资料,文中利用地震地层趋势法和沉积层序分析法,在准确圈定剥蚀边界的基础上,根据邻层厚度比值法和参考层厚度变化率法,计算出下乌尔禾组三段剥蚀厚度。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下乌尔禾组三段关键时期的沉积演化特征,建立了研究区扇三角洲沉积模式,确定了扇三角洲前缘储集相带展布范围,为今后的油气勘探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References
[1] 曹强,叶加仁,王巍. 2007. 沉积盆地地层剥蚀厚度恢复方法及进展[J]. 中国石油勘探,(6):41-46.
[2] 陈书平,况军,刘继山,等. 2008.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百地区不整合面及其动力学条件[J]. 高校地质学报,14(2):199-205.
[3] 郝石生,贺志勇,高耀斌,等. 1988. 恢复地层剥蚀厚度的最优化方法[J]. 沉积学报,6(4):93-99.
[4] 何登发,陈新发,张义杰,等. 2004a. 准噶尔盆地油气富集规律[J]. 石油学报,25(3):1-10.
[5] 何登发,尹成,杜社宽,等. 2004b. 前陆冲断带构造分段特征: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断裂构造带为例[J]. 地学前缘,11(4):91-101.
[6] 何将启,王宜芳. 2002. 计算剥蚀厚度的优化孔隙度法:程序及应用[J]. 高校地质学报,8(2):207-214.
[7] 况军,齐雪峰. 2006. 准噶尔前陆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方向[J]. 新疆石油地质,27(1):5-9.
[8] 李明诚,李伟. 1996. 利用平衡浓度研究天然气的扩散:扩散量模拟的一种新方法[J]. 天然气工业,16(1):1-5.
[9] 李儒峰,杨永强,张刚雄,等. 2012. 松辽北部徐家围子白垩系不整合剥蚀量系统恢复[J]. 地球科学,37(2):47-54.
[10] 李泰明. 1989. 石油地质过程定量研究概论[M]. 山东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
[11] 李伟. 1996. 恢复地层剥蚀厚度方法综述[J].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0(3):167-171.
[12] 梁全胜,刘震,何小胡,等. 2009. 根据地震资料恢复勘探新区地层剥蚀量[J]. 新疆石油地质,30(1):103-105.
[13] 刘翠敏,向宝力,孟皓锦,等. 2008. 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侏罗系油藏油气成因分析[J].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31(2):26.
[14] 刘光炎,蒋录全. 1995. 平衡剖面技术与地震资料解释[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30(6):833-844.
[15] 刘国臣,金之钧,李京昌. 1995. 沉积盆地沉积—剥蚀过程定量研究的一种新方法:盆地波动分析应用之一[J]. 沉积学报,13(3):23-31.
[16] 牟中海,陈志勇,陆廷清,等. 2000.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生界剥蚀厚度恢复[J]. 石油勘探与开发,27(1):35-37.
[17] 牟中海,唐勇,崔炳富,等. 2002. 塔西南地区地层剥蚀厚度恢复研究[J]. 石油学报,23(1):40-44.
[18] 石昕,张立平,何登发,等. 2005.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成藏模式分析[J]. 天然气地球科学,14(4):460-463.
[19] 史基安,何周,丁超,等. 2010.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百地区二叠系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J]. 沉积学报,28(5):962-967.
[20] 宋鸿林. 1985. 平衡剖面及其地质意义[J]. 地质科技情报,4(1):18-28.
[21] 王毅,金之钧. 1999. 沉积盆地中恢复地层剥蚀量的新方法[J]. 地球科学进展,14(5):482-486.
[22] 吴涛,赵长永,吴采西,等. 2013. 准噶尔盆地湖底扇沉积特征及地球物理响应[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34(1):85-94.
[23] 鄢继华,崔永北,陈世悦,等. 2009.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二叠系沉积特征及有利储集层[J]. 新疆石油地质,30(3):304-306.
[24] 阎世信,刘怀山,姚雪根. 2000. 山地地球物理勘探技术[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58.
[25] 尹天放. 1992. 多种信息综合计算剥蚀厚度方法[J]. 石油勘探与开发,19(5):42-47.
[26] 袁玉松,郑和荣,涂伟. 2008. 沉积盆地剥蚀量恢复方法[J]. 石油实验地质,30(6):636-642.
[27] 张国俊,杨文孝. 1983. 克拉玛依大断裂带构造特征及找油领域[J]. 新疆石油地质,4(1):1-5.
[28] 周路,郑金云,雷德文,等. 2007. 准噶尔盆地车莫古隆起侏罗系剥蚀厚度恢复[J]. 古地理学报,9(3):243-252.
[29] 周瑶琪,陆永潮,李思田,等. 1997. 间断面缺失时间的计算问题[J]. 地质学报,71(1):7-17.
[30] Dow W G. 1977. Kerogen studies and geological interpretation[J].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2:79-99.
[31] Guidish T M. 1985. Basin evaluation using burial history caleu1ations:An overview[J]. AAPG Bulletin,(1):92-104.
[32] Lastett G M,Green P F,Duddy I R, et al. 1987. Thermal annealing of fission tracks in apatite:A quantitative analysis[J]. Chemical Geology,73:25-38.
[33] Magara. 1976. Thickness of removed sedimentary rocks,paleoporepressure and paleotemperature,southwestern part of Western Canada basin[J]. AAPG Bulletin,60:554-566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