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柴达木盆地鄂博梁Ⅲ号构造新近系沉积环境演化及物源分析

DOI: 10.7605/gdlxb.2015.01.005, PP. 51-62

Keywords: 柴达木盆地,鄂博梁Ⅲ号构造,新近系,沉积环境演化,物源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鄂博梁Ⅲ号构造为柴达木盆地大型构造之一,其中仅新近系下油砂山组圈闭面积即可达470km2。运用近3年来在该构造东西高点钻探的鄂深1、鄂深2及鄂7共3口探井的最新资料,通过岩石学、古生物学及地球化学等综合分析,对鄂博梁Ⅲ号构造沉积环境演化和物源方向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不同于前人的新认识。鄂博梁Ⅲ号构造新近纪沉积环境自上干柴沟期(N1)到狮子沟期(N23)是一个湖进、水体不断加深的沉积演化过程,与前期所认识的湖泊收缩、水体不断变浅的结论不同。鄂博梁Ⅲ号构造新近系沉积碎屑主要来自于阿尔金山物源区,自下而上具有较强的继承性,浅部地层受冷湖方向物源的影响而具有混源的特点。该研究取得的新成果为该区进一步勘探部署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取得了一定的勘探成效。

References

[1]  戴俊生,叶兴树,汤良杰,等. 2003. 柴达木盆地构造分区及其油气远景[J]. 地质科学,38(3):413-424.
[2]  党玉琪,尹成明,赵东升. 2004.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纪与新近纪沉积相[J]. 古地理学报,6(3):297-306.
[3]  和钟铧,刘招君,张峰. 2001. 重矿物在盆地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地质科技情报,20(4):29-31.
[4]  金振奎,张响响,邹元荣,等. 2002. 青海砂西油田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部沉积相定量研究[J]. 古地理学报,4(4):99-107.
[5]  李凤杰,刘琪,刘殿鹤,等. 2009. 柴达木盆地北缘下干柴沟组储集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天然气地球科学,20(1):44-49.
[6]  李凤杰,孟立娜,方朝刚,等. 2012. 柴达木盆地北缘古近纪—新近纪古地理演化[J]. 古地理学报,14(5):596-606.
[7]  林洪,李凤杰,李磊,等. 2014. 柴达木盆地北缘古近系重矿物特征及物源分析[J]. 天然气地球科学,25(4):532-541.
[8]  路艳丽,张海泉,乔子真. 2005. 柴达木盆地正星介爆发点与上油砂山组底界的确定[J]. 新疆石油地质,26(4):462-464.
[9]  覃小锋,夏斌,黎春泉,等. 2008. 阿尔金构造带西段前寒武纪花岗质片麻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背景[J]. 现代地质,22(1):34-44.
[10]  孙镇城,冯小杰,杨藩,等. 1997. 中国西部晚第三纪—第四纪有孔虫和钙化超微化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 现代地质,11(3):269-274.
[11]  唐伦和,孙镇城,杨平,等. 1998. 青海柴达木第四系—现代轮藻的生态分区及其控制因素[J]. 微体古生物学报,15(2):213-219.
[12]  王鹏,赵澄林. 2001.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第三系碎屑岩储集层沉积相特征[J].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5(1):12-15.
[13]  王水. 1961. 青海柴达木盆地第三系轮藻化石[J]. 古生物学报,9(3):183-223.
[14]  吴因业,靳久强,李永铁,等. 2003. 柴达木盆地西部古近系湖侵体系域及相关储集体[J]. 古地理学报,5(2):232-243.
[15]  徐凤银,彭德华,侯恩科,等. 2003. 柴达木盆地油气聚集规律及勘探前景[J]. 石油学报,24(4):1-6.
[16]  杨平,陈晔,刘泽纯. 2003. 柴达木盆地自然伽马曲线在古气候及沉积环境研究中的应用[J]. 古地理学报,5(1):94-102.
[17]  杨仁超,李进步,樊爱萍,等. 2013. 陆源沉积岩物源分析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 沉积学报,31(1):99-102.
[18]  曾允孚,夏文杰. 1986. 沉积岩石学[M]. 北京:地质出版社,1-60.
[19]  赵红格,刘池洋. 2003. 物源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J]. 沉积学报,21(3):409-413.
[20]  赵加凡,陈小宏,杜业波. 2004. 柴达木第三纪湖盆沉积演化史[J]. 石油勘探与开发,31(1):41-45.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