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中国土地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综述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00.06.0705, PP. 705-711
Keywords: 土地承载力,计算方法,土地生产潜力
Abstract:
土地承载力是土地资源评价的重要指标。回顾总结了我国土地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进展,将目前的土地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分为三类根据环境因子潜力结构计算土地生产潜力的方法(包括环境因子逐段订正模型和气候因子综合模型)、根据植被潜力结构计算土地生产潜力的方法和系统动力学方法,并讨论了各类方法的使用范围、优点及局限性。最后对土地承载力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作了简要评述。
References
[1] | 李玉娥,张厚煊.温室效应对我国冬麦区粮食作物生产潜力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1992,13(4):37~39.
|
[2] | 龙斯玉.江苏省农业气候资源生产潜力及区划的研究[J].地理科学,1985,5(3):218~226.
|
[3] | 邓根云.气候生产潜力的季节分配与玉米的最佳播期[J].气象学报,1986,44(2):192~198.
|
[4] | 聂庆华.在陕西省洛川县土地生产潜力及人口容量研究[J].自然资源,1992,(3):31~37.
|
[5] | 戴进,聂庆华,陈明荣.陕北黄土高原土地生产力与人口适宜容量研究[J].自然资源,1997,(6):10~18.
|
[6] | 梁荣欣,张瑞雪.水稻的气候土壤生产潜力估算[J].自然资源,1984,(2):68~73.
|
[7] | 孙玉亭,白雅梅.黑龙江土壤—气候生产潜力的评价[J].中国农业气象,1988,9(1):16~18.
|
[8] | 杨子生.四川西昌市土地和平等潜力评价的探讨[J].自然资源,1990,(4):12~16.
|
[9] | 陈国南.用迈阿密模型测算我国生物生产量的初步尝试[J].自然资源学报,1987,2(3):270~278.
|
[10] | 侯光良.用筑后模型估算我国植物气候生产力[J].自然资源学报,1990,(1):60~65.
|
[11] | 石玉林主编.中国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
[12] | 周白,郑剑非.内蒙古武川旱农实验区自然降水生产潜力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1992,13(1):2~4.
|
[13] | 郑剑非.北京市小麦光温生产潜力估计及不同供水条件下的产量[J].农业气象,1982,(4):18~23.
|
[14] | 周兆德.海南岛水稻气候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量的估算[J].自然资源学报,1989,4(1):46~53.
|
[15] | 封志明.区域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研究模式刍议——以甘肃省定西县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1990,5(3):271~274.
|
[16] | 王恩利,韩湘玲.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夏玉米生产力评价及其应用[J].中国农业气象,1990,11(2):41~46.
|
[17] | 王恩利,韩湘玲,曲曼丽.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气候土地生产力与商品麦提供量[J].中国农业气象,1992,13(1):10~13.
|
[18] | 胡芬,冷石林,姜雁北.商丘实验室旱地作物降水生产潜力及其开发途径的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1990,11(4):24~28.
|
[19] | 张永柱.甘肃省河西地区粮食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量的研究[J].自然资源,1991,(4):32~39.
|
[20] | 封志明.贵州省地土地承载力研究[J].自然资源,1992,(4):35~41.
|
[21] | 王生明,沈雷芳,刘乃壮.安微省主要粮食作物气候土壤生产力及人口承载量的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1993,14(2):17~21.
|
[22] | 李付琴,田国良.小麦单产的遥感—气象综合模式研究[J].环境遥感,1993,8(3):202~209.
|
[23] | 杨星卫,薛正平,陆贤.水稻遥感动力估产模拟初探[J].环境遥感,1994,9(4):280~286.
|
[24] | 池宏康.冬小麦单位面积产量的光谱数据估产模型研究[J].遥感信息,1995,(3):15~18.
|
[25] | 张志良.人口承载力与人口迁移[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
[26] | 陈百明.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方法论概述[J].自然资源学报,1991,6(3):197~205.
|
[27] | 陈念平.土地资源承载力若干问题浅析[J].自然资源学报,1989,4(4):372~380.
|
[28] | 申元材.土地人口承载能力研究理论与方法探讨[J].自然资源学报,1990,5(4):21~26.
|
[29] | 竺可桢.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的关系[J].地理学报,1964,30(1):1~11.
|
[30] | 郭歧峰,傅硕龄.我国农业生产潜力的研究进展[J].地理研究,1992,11(4):105~115.
|
[31] | 李继由.我国不同地区的作物光合潜力的计算[J].农业气象,1980,1(4):10~13.
|
[32] | 于沪宁,赵丰收.光热资源及作物生产潜力——以河北省栾城县为例[J].气象学报,1982,40(3):327~334.
|
[33] | 侯光良,刘允芬.我国气候生产潜力及其分区[J].自然资源,1985,(3):52~59.
|
[34] | 方光迪.三江地区光热资源及作物生产潜力[J].气象学报,1985,43(3):321~331.
|
[35] | 刘金铜,由懋正.河北沧州黑龙港地区粮食作物生产潜力估算[J].自然资源学报,1991,6(4):318~325.
|
[36] | 沈思渊,席承藩.淮北涡河流域农业自然生产潜力模型与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1991,6(1):22~33.
|
[37] | 周锁铨,戴进,姚小强.土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方法的研究——以陕西宝鸡地区为例[J].自然资源,1992,(6):56~62.
|
[38] | 张强,杨贤为,黄翰迎.近30年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玉米生产潜力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1995,16(6):19~23.
|
[39] | 邓根云,冯雪华.我国光温资源与气候生产潜力[J].自然资源,1980,(4):11~16.
|
[40] | 李克煌.河南作物生产潜力的估算与方法[J].农业气象,1981,(3):6~11.
|
[41] | 刘立华.关中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和土地人口承载量[J].地理研究,1989,8(4):16~27.
|
[42] | 侯光良,刘允芬.我国气候生产潜力及其分区[J].自然资源,1985,(3):52~59.
|
[43] | 王乃斌,周迎春,林耀明,等.大面积小麦遥感估产模型的构建与调试方法的研究[J].环境遥感,1993,8(4):250~259.
|
[44] | 方红亮,刘海燕.江汉平原水稻遥感估产集成系统[J].遥感技术与应用,1996,11(2):45~53.
|
[45] | 张养贞,张树文,常丽萍,等.县级玉米遥感估产实验及其效果研究[J].地理科学,1995,15(2):144~152.
|
[46] | 刘湘南,黄方.农业信息系统支持下的玉米遥感估产模型研究[J].地理科学,1997,17(3):265~270.
|
[47] | 陈百明.国外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研究评述[J].自然资源译丛,1987,(2):12~19.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