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黑河绿洲坡面分异演化研究
, PP. 193-199
Keywords: 坡面分异,绿洲,作物气候适宜性,黑河流域
Abstract:
对干旱区绿洲的物质和能量随坡面分异现象和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刻了解不同类型绿洲形成和演化的自然背景和农业资源组合的特点,为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和农业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理论依据。以黑河流域绿洲为例,在综合分析影响绿洲坡面分异的气候、地质构造和地貌演化、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文化学性质、土壤性状和水资源供应状况等自然地理要素基础上,将黑河绿洲划分为高位绿洲、中位绿洲和低位绿洲等不同类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黑河流域不同类型绿洲主要农作物气候适宜性随坡面的分异,为绿洲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References
[1] | 韩德林.中国绿洲研究之进展[J].地理科学,1999,19(4):313~318.
|
[2] | Carson M A, Kirkby M A. Hillslope Form and Process[M]. London: Cambridge, 1972. 79~92.
|
[3] | Selby M J. Hillslope Materials and Processes[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153-187.
|
[4] | 黄秉维.再论华南坡地利用与改良[J].地理研究,1989,8(4): 1~7.
|
[5] | 董宏儒,邓振镛.带田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8.294~332.
|
[6] | 陈梦熊.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与第四纪盆地系统[J].第四纪研究,1997,(2):97~104.
|
[7] |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气候[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151~158.
|
[8] | 程国栋,张志强,李锐.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若干问题与政策建议[J].地理科学,2000,20(6):503~510.
|
[9] | 林年丰,汤洁.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环境演变与荒漠化的成因[J].地理科学,2001, 21(1):24~29.
|
[10] | 柯夫达.土壤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85~94.
|
[11] | 刘昌明.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水分运行的界面过程研究[J].地理学报,1997,52(4):294~302.
|
[12] | Abrahams A D. Hillslope Process[M]. Australia: Allen and Unwin, 1986. 89-96.
|
[13] | 黄秉维.华南坡地利用与改良:重要性与可行性[J].地理研究,1987,6(4):1~14.
|
[14] | 信乃诠.气候变化与农作物产量[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71~176.
|
[15] | 邓振镛,林日暖.河西气候与农业开发[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55~259.
|
[16] | 陈仲全,何友松.干旱气候[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1.83~122.
|
[17] | 樊自立,穆桂金,马英杰,等.天山北麓灌溉绿洲的形成和发展[J].地理科学,2002,22(4): 184~189.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