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榆林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区域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 PP. 493-498
Keywords: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区域特征 ,驱动机制 ,榆林地区
Abstract:
利用榆林地区1986、1995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建立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结合多年社会统计资料分析榆林地区10多年来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大、流转方向较为集中,具体表现为农田总面积下降、耕地质量局部改善,林草覆盖面积增长、其它用地类型面积减少;从区域角度分析,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面积减少、成熟林地面积增加幅度大与西北部风沙区耕地面积轻微增加、天然草地优势地位增强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区域特征符合"因地制宜"规律,与"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导向吻合。全区总人口及其区域分布、农民年均收入和农业人口比重为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同时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相应的土地政策也对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产生较大影响。
References
[1] 陈利顶,傅伯杰.榆林地区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敏感度评价[J].环境科学进展,1995,3(4):33~38.
[2] Fu Bojie,Guo Xudong,Chen liding, et al.Soil nutrient change due to land use change in Northern China—a case study in ZunHua[J]. County,Hebei Province Soil use and Management(SCI),17(4):294 ~296.
[3] 朱会义,李秀彬,何书金,等. 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2001, 56(3):253~260.
[4] 李秀彬.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J].地理学报,1996,51(6):553~557.
[5] 史培军,陈 晋,潘耀忠.深圳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J]. 地理学报,2000,55(2):151~160.
[6] 张惠远,赵昕奕,蔡运龙,等.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人类驱动机制研究.地理研究,1999,18(2):136~142.
[7] 朱会义,何书金,张 明.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J].地理研究,2001,20(6):669~678.
[8] 史培军,宫 鹏,李晓兵,等.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方法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9] 田光进,张增祥,王长有,等.基于遥感与GIS的海口市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2001,16(6):543~546.
[10] 邵晓梅,杨勤业,张洪业.山东省耕地变化趋势及驱动力研究[J].地理研究,2001,20(3):298~305.
[11] 王思远,刘纪远,张增祥,等.中国土地利用时空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6):631~639.
[12] 李天宏,韩 鹏.厦门市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的遥感检测与分析[J].地理科学,2001,21(6):537~542.
[13] 陈 浮,陈 刚,包浩生,等.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及人文驱动力机制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3):204~210.
[14] 徐 勇,Roy C Sidle.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优化调控[J].地理学报,2001,56(6):657~666.
[15] 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延安市羊圈沟流域为例[J].地理学报,1999,54(3):241~246.
[16] 傅伯杰,陈利顶,马 诚. 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1997,12(2):112~118.
[17] 陈利顶,傅伯杰,王 军.黄土丘陵区典型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地理科学2001,21(1):46~51.
[18] 康慕谊,江 源,石瑞香. NECT样带1984~1996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地理科学,2000,20(2):115~120.
[19] 陈佑启,Peter H Verburg.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多尺度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00,20(3):197~202.
[20] 周炳中,包浩生,彭补拙.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强度评价研究[J].地理科学, 2000,20(3):218~223.
[21] 张永涛,申元村.柴达木盆地绿洲区划及农业利用评价[J].地理科学, 2000,20(4):314~319.
[22] 周游游.农业活动与岩溶山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探讨[J].地理科学, 2000,20(5):431~436.
[23] 苏维词.贵阳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J].地理科学, 2000,20(5):462~467.
[24] 李小建,刘钢军,钱乐祥,等.中尺度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评估—以伊洛河中部地为例[J] .地理科学, 2001,21(4):289~296.
[25] 秦丽杰,张 郁,许红梅,等.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前郭县为例[J].地理科学, 2001,21(6):508~512.
[26] 李文翎,阎小培.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与土地复合利用研究——以广州为例.地理科学, 2002,22(5):574~581.
[27] 邱 扬,傅伯杰.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景观生态学基础[J].资源科学,2000,22(6):1~8.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