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的测度与空间分异研究
, PP. 1069-1076
Keywords: 新型城镇化 ,空间分异 ,山东省
Abstract:
中国未来城镇化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变为优化结构和提高质量,而新型城镇化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在深刻理解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的基础上,建立了由人口、经济、空间、社会、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城乡一体化、创新与研发8个子系统构成的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对山东省17个地级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①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受传统城镇化影响严重,要加强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城乡一体化以及创新与研发方面的建设。②济南、青岛、威海、淄博为新型城镇化高水平区,东营为新型城镇化较高水平区,烟台、莱芜为新型城镇化中等水平区,泰安、滨州、日照、潍坊、枣庄为新型城镇化较低水平区,济宁、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为新型城镇化低水平区。
References
[1] 陆大道. 地理学关于城镇化领域的研究内容框架[J]. 地理科学,2013,33(8):897~901.
[2] James C D, Henderson J V.Evidence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of theurbanization process[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3,(53):98-125.
[3] Kim S.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Did the steam enginecontribute to the growth of c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J].Explorationsin Economic History,2005,42(4): 586-598.
[4] Mostafa S Rasoolimanesh, Nurwati Badarulzaman, Mastura Jaafar. City Development Strategies (CDS) and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in developing world[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Sciences, 2012,(36):623-631.
[5] 王素斋.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的内涵、目标与路径[J].理论月刊,2013,(4):165~168.
[6] 刘进辉,王殿安.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发展道路[J].农业经济,2014,(1):64~66.
[7] 单卓然,黄亚平“. 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3,(2):16~22.
[8] 王博宇,谢奉军,黄新建.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江西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3,(8):72~76.
[9] 孙长青,田园.经济学视角下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河南社会科学,2013,(11):56~58.
[10] 戚晓旭,杨雅维,杨智尤.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4,(2):51~54.
[11] 姚士谋,张平宇,余成,等.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J].地理科学,2014,34(6):641~647.
[12] 吴江,申丽娟.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2): 151~155.
[13] 刘静玉,刘玉振,邵宁宁,等.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5): 143~147.
[14] 刘德军.山东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31):33~48.
[15] 韩雷.新型城镇化视域中的山东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16] 孙晓冰.山东省低碳生态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S2):92~95.
[17] 高爱颖.新型城镇化视阈下山东省旅游小镇建设问题初探[J].山东社会科学,2014,(7):67~70.
[18] 山东省统计局.2012 年山东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国统计出版社,2013.
[19]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2
[20] [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1] 曾志伟,汤放华,易纯,等.新型城镇化新型度评价研究——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 2012, 19(3):1~4.
[22] 王富喜,毛爱华,李赫龙,等.基于熵值法的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 2013, 33(11): 1323~1329.
[23] 刘思峰.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第四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4] 李晓曼,蒲晓刚.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J].宏观经济管理,2014,(1):42~43.
[25] 钟少颖,陈锐,魏后凯.中国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3,20(12):18~23.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