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地理科学  2014 

中国地理学界人居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

, PP. 1470-1479

Keywords: 城市与乡村,区域,人居环境质量,城市化与工业化,人居环境演变与调控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人居环境作为人地关系研究的古老而又全新领域,伴随着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备受地理、建筑、城市规划等学科关注.利用文献计量方法梳理国内地理学16种期刊刊发的180篇有关人居环境研究论文,发现国内研究①起步晚、发展缓慢,高层次研究成果少且增长慢,以城市内部实证研究为主、理论研究较少;②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人居环境的内涵与外延、城市或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宏观尺度地理环境的宜居性与中观层面城市人居环境分异及其理想模式构建和微观社区单元综合居住环境评价及规划实践等;③综合集成研究的方法体系探索尚未取得突破,当前常用方法中PSR模型和DPSIR模型主要以机理解析为目标,实体指标与主体问卷调查心理指标及经济学方法旨在确定人居环境评判标准体系,当然GIS空间聚类也成为近年运用热点.

References

[1]  谌丽,张文忠,党云晓,等.北京市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空间分布、演变与聚居类型[J].地理研究, 2012,31(4):721~732.
[2]  樊杰,刘毅,陈田,等.优化我国城镇化空间布局的战略重点与创新思路[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1):20~27.
[3]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  李雪铭,李建宏.地理学开展人居环境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33(1):112~117.
[5]  张涛.人居环境科学视野下的韩城司马迁祠设计方法与模式[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5(1):79~85.
[6]  丁学东.文献计量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7]  封志明,唐焰,杨艳昭.基于GIS 的中国人居环境指数模型的建立与应用[J]. 地理学报,2008,63(12): 1327~1336.
[8]  张文忠,谌丽,杨翌朝.人居环境演变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5): 710~721.
[9]  闵婕,刘春霞,李月臣.基于GIS 技术的万州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8):1006~1012.
[10]  张剑光, 冯云飞. 贵州省气候宜人性评价探讨[J].旅游学刊,1991, 6(3): 50~53.
[11]  刘沛林. 中国乡村人居环境的气候舒适度研究[J].衡阳师专学报(自然科学), 1999, 20(3): 51~54.
[12]  李雪铭, 刘敬华. 我国主要城市人居环境适宜居住的气候适因子综合评价[J].经济地理, 2003, 23(5): 656~660.
[13]  唐焰, 封志明, 杨艳昭. 基于栅格尺度的中国人居环境气候适宜性评价[J].资源科学, 2008, 30(5): 648~653.
[14]  何萍, 李宏波. 楚雄市人居气象指数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8,20(3):114~117.
[15]  [27 ] 沈兵明, 金艳. 基于GIS 的山地人居环境自然要素综合评价[J].经济地理,2006,26(s):305~311.
[16]  张东海,任志远,刘焱序.基于人居自然适宜性的黄土高原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分析[J].经济地理,2012,32(11):13~19.
[17]  杨艳昭,封志明.内蒙古人口发展功能分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10):1~7.
[18]  刘睿文,封志明,杨艳昭. 基于人口集聚度的中国人口集疏格局[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0):1171~1177.
[19]  Feng Z, Yang Y. A gis-based study on sustainable human settlementsfunctional division in China[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Ecology, 2010,1(4): 331-338.
[20]  叶长盛,董玉祥.广州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热带地理, 2003,23(1):59~61.
[21]  张文忠,尹卫红,张锦秋, 等.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2]  刘钦普,林振山,冯年华.江苏城市人居环境空间差异定量评价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5):30~33.
[23]  杨俊,李雪铭,李永化.基于DPSIRM模型的社区人居环境安全空间分异[J].地理研究.2012,31(1):135~143.
[24]  李伯华,谭勇,刘沛林.长株潭城市群人居环境空间差异性演变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23(3):13~19.
[25]  李雪铭,晋培育.中国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特征与时空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12,32(5):521~529.
[26]  祁新华,程煜,陈烈.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演变的动力机制[J].经济地理,2008,25(5):794~798.
[27]  李雪铭,张春花,张馨.城市化与城市人居环境关系的定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1):91~96.
[28]  李王鸣,叶信岳,孙于.城市人居环境评价[J].经济地理,1999,19(2):38~43.
[29]  李雪铭, 李明.基于体现人自我实现需要的中国主要城市人居环境评价分析[J].地理科学,2008,28(6):742~747.
[30]  胡最,邓美容,刘沛林.基于GIS的衡阳人居适宜度评价[J].热带地理,2011,31(2):211~215.
[31]  刘建国,张文忠.人居环境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6):46~52.
[32]  刘沛林.古村落——独特的人居文化空间[J].人文地理,1998,13(1):35~38.
[33]  陆林,凌善金,焦华富.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及其机理[J].地理研究,2004,23(5):686~674.
[34]  严钦尚.西康居住地理[J].地理学报,1939,6(1):43~58.
[35]  王茂军,张学霞,栾维新.大连城市居住环境评价构造与空间分析[J].地理科学,2003,23(1):87~94.
[36]  张文忠,刘旺,孟斌.北京市区居住环境的区位优势度分析[J].地理学报,2005,60(1):115~121.
[37]  熊鹰, 曾光明, 董力三.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不确定性定量评价[J].地理学报,2007,62(4):397~406.
[38]  封志明,唐焰,杨艳昭.中国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J].地理学报,2007,62(10): 1073~1082.
[39]  张文忠.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J].地理科学,2007,27(1):17~23.
[40]  刘云刚.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统计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6): 681~690.
[41]  刘彦随,龙花楼,张小林.中国农业与乡村地理研究进展与展望[J].2011,30(12):1498~1505.
[42]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研究进展2002~2010[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43]  吴箐,程金屏,钟式玉.基于不同主体的城镇人居环境要素需求特征[J].地理研究,2013,32(2): 307~316.
[44]  谌丽.城市内部居住环境的空间差异及形成机制研究[D].北京: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13.
[45]  李业锦,朱红.北京社会治安公共安全空间结构及其影响机制[J].地理研究,2013,32(5):870~880.
[46]  [47 ] 李伯华,刘沛林,窦银娣.转型期欠发达地区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特征及微观机制[J].人文地理,2012,27(6):62~67.
[47]  周侃, 蔺雪芹.新农村建设以来京郊农村人居环境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人文地理,2011,26(3):76~82.
[48]  杨锦秀,赵小鸽.农民工对流出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22~26.
[49]  周志田,王海燕,杨多贵.中国适宜人居城市研究与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1):27~30.
[50]  温倩,方凤满.安徽省人居环境空间差异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19(2):84~87.
[51]  李明,李雪铭.基于遗传算法改进的BP神经网络在我国主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经济地理,2007,27(1):99~103.
[52]  赵海江,景元书,刘杰.基于热环境变化的城市化与人居环境协调发展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S2):203~207.
[53]  李雪铭,李婉娜.1990 年代以来大连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定量分析[J].经济地理.2005,25(3):383~386.
[54]  黄宁,崔胜辉,刘启明,等.城市化过程中半城市化地区社区人居环境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 2012,31(6): 750~760.
[55]  李华生,徐瑞祥,高中贵,等.南京城市人居环境质量预警研究[J].经济地理,2005,25(5): 658~662.
[56]  侯爱敏,居易,袁中金.苏州人居环境建设中创业文化氛围的培育[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3):86~89.
[57]  晋培育,李雪铭,冯凯.辽宁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的时空演变与综合评价[J].经济地理,2011,31(10): 1638~1646.
[58]  祁新华,程煜,胡喜生.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演变的生态-地理过程[J].生态学报, 2010,30(16):4512~4520.
[59]  马婧婧,曾菊新.中国乡村长寿现象与人居环境研究[J].地理研究,2012,31(3):450~460.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