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中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贫困程度比较研究——基于综合发展指数计算的视角
, PP. 1418-1427
Keywords: 连片特困区,贫困,比较
Abstract:
综合比较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的贫困程度对于更好地实施连片特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战略十分重要.基于"发展"与"贫困"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构建涵盖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维度24项指标的综合发展指标体系,测算和比较分析了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的贫困程度.结果表明①在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维度中,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经济贫困相对更为突出,社会服务有所改善,但仍然十分落后,生态条件较好、生态负荷较小,但生态脆弱性不容忽视;②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的贫困程度在空间上呈"东部-北部-西南部"走向依次递增的特征,西南腹地是中国贫困的"重灾区";③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在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受教育年限、万人科技人员数等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指标上较为相似,但在建制村硬化公路通达率、人口密度、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村卫生室普及率和青壮年文盲率等表征社会公共服务的指标上具有明显差异.
References
[1] | 游俊,冷志明,丁建军.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3.
|
[2] | 姜德华.中国的贫困地区类型及开发[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30~37.
|
[3] | 曹洪民,王小林,陆汉文,等.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多维贫困测量与干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案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8.
|
[4] | 王亮,韩振海,余金艳,等.西部特殊困难地区发展:综合评价与地域划分[J].经济地理,2011,31(5):719~723.
|
[5] | 胡业翠,方玉东,刘彦随.广西喀斯特山区贫困化综合评价及空间分布特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6):192~197.
|
[6] | 陈琦.连片特困地区农村贫困的多维测量及政策意涵——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3):58~63.
|
[7] | 丁建军,冷志明.武陵山片区多维贫困与自我发展能力评价[R].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67~101.
|
[8] | 王艳慧,钱乐毅,段福洲.县级多维贫困度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以连片特困区扶贫重点县为例[J].地理科学,2013,33(12):1489~1497.
|
[9] | 张大维.生计资本视角下连片特困区的现状与治理——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武陵山区为对象[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0(4):16~23.
|
[10] | 童中贤,曾群华,马骏.我国连片特困地区增长极培育的战略分析——以武陵山地区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2,(4):85~96.
|
[11] | 陈全功,程蹊.空间贫困理论视野下的民族地区扶贫问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1):58~63.
|
[12] | 王明黔,王娜.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反贫困路径选择辨析——基于空间贫困理论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11,32(4):141~145.
|
[13] | 周晶.中心-边缘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成因探析——以武陵山区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
[14] | 祁新华,林荣平,程煜,等.贫困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研究述评[J].地理科学, 2013,33(12):1498~1505.
|
[15] | 周忠学,仇立慧.山区贫困文化的形成机理及反贫对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4):51~54.
|
[16] | 李阳兵,罗光杰,邵景安,等.岩溶山地聚落人口空间分布与演化模式[J].地理学报,2012,67(12):1666~1674.
|
[17] | 张大维.集中连片少数民族困难社区的灾害与贫困关联研究——基于渝鄂湘黔交界处149 个村的调查[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32(5):127~132.
|
[18] | 苗建青,谢世友,袁道先,等.基于农户-生态经济模型的耕地石漠化人文成因研究——以重庆市南川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2,31(6):967~979.
|
[19] | 周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致贫因素和减贫对策探析——以西藏自治区改则县为例[J].开发研究,2012,(6):43~46.
|
[20] | 冷志明,雷亿辉.基于新区域主义的我国连片特困区开发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4):646~650.
|
[21] | 王丽华.就业援助:西部农村反贫困的现实抉择——基于减缓地缘性贫困和生态贫困的视角[J].理论探索,2012,(2): 94~97.
|
[22] | 李乐为,岑乾明.区域公共产品协同供给:西部连片贫困区反贫困新思路——对湘鄂龙山、来凤"双城一体"的观察与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1,(12): 91~96.
|
[23] | 黄承伟,向家宇.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战略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3,(1):32~37.
|
[24] | 郑瑞强,朱述斌,沈墨.连片开发扶贫行为逻辑与作用机制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2): 1~6.
|
[25] | 寻舸.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武陵山片区的扶贫开发机制[J].经济地理,2013,33(2):146~150/167.
|
[26] | 苏维词.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区开发式扶贫的模式与长效机制[J].贵州科学,2012,30(4): 1~5.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