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基于发生学视角的淮南城市空间生长过程、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 PP. 563-570
Keywords: 城市空间,煤炭城市,发生学,淮南市
Abstract:
以淮南市为案例,结合历次城市规划用地现状资料和产业发展数据,利用GIS技术平台,对不同考察时点淮南城市空间形态进行叠加对比研究、测算不同时期城市空间扩展形态紧凑度、扩展速度和扩展强度指数,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2个方面考察了淮南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及特征。结果表明作为无依托型煤炭城市,淮南城市空间发展经历了散点发展、节点集聚扩展、飞地拓展、轴向延伸、内向填充、整合优化、区位再造7个阶段,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取向和圈层结构特征;在空间扩展过程中,深受资源分布的控制和煤炭产业的影响,城市空间围绕煤炭企业为中心生长扩展,导致城市空间从紧凑形态向分散发展,经多次嵌套填充、优化调整,再次向紧凑形态演化。分析认为,淮南在不同演化阶段,影响城市空间生长的主导因素有所差异资源状况和通勤条件主导发生期城市空间形态、成长期受国家能源战略和交通运输的引导、中兴期则以产业结构演替为主导因素、转型期深受空间经济相互作用引导和规划调控的影响。
References
[1] | 刘艳军,李诚固,徐一伟.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结构形态演变研究——以长春市为例[J].人文地理,2007,22(4):41~45.
|
[2] | 李文彦.煤矿城市的工业发展与城市规划问题[J].地理学报,1978,33(1):63~77.
|
[3] |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界定于分类[J].宏观经济研究2002,11:37~39.
|
[4] | 刘云刚.大庆市煤炭资源型产业结构转型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0,20(5):26~29.
|
[5] | 魏心镇.矿产资源区域组合类型与地域工业综合体[J].地理学报,1981,36(5):358~368.
|
[6] | 梁仁彩.试论能源基地的类型及其综合发展[J].地理研究,1985,4(2):9~17.
|
[7] | 樊杰.我国煤矿城市产业结构转换问题研究[J].地理学报,1993,48(3):218~225.
|
[8] | 李国平,玄兆辉.抚顺主导产业演替与城市经济发展及对其它煤炭城市的启示[J].地理科学,2005,25(3):281~287.
|
[9] | 刘铁军.煤炭资源性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的选择[M].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17(9):22~24.
|
[10] | Lucas R A,Minetoen,Milltown,et al.Life in Canadian Communities of Single Industry.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71.
|
[11] | Aschmann H.The natural history of a mine[J].Economic Geography, 1970,46(2):172-189.
|
[12] | Bradbury J,Hand St, Martin I.Winding down in a Qubic town:a case study of Schefferville[J].The Canadian Geographer,1983, 27(2):128-144.
|
[13] | 焦华富.试论我国煤炭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20(2):27~30.
|
[14] | 刘耀彬,宋文君,万力.中部地区典型煤炭城市接续产业响应模式分析及比较[J].人文地理2011,26(3):56~59.
|
[15] | 段汉明,杨海娟,李传斌.中小煤炭城市主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策——以陕西省韩城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0,20(7):55~59.
|
[16] | 蒋建权,马延吉,佟连军.东北区煤矿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J].地理科学,2000,20(3):241~245.
|
[17] | 焦华富.试论我国煤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29(1):131~134.
|
[18] | 樊杰,孙威,傅晓峰.我国矿业城市可续发展的问题成因与策略[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1):68~71.
|
[19] | 梁亚红.论煤炭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途径与对策——以平顶山市为例[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8(4):77~80.
|
[20] | 胡炜,李慧勤.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J].中国矿业,2006,15(1):55~61.
|
[21] | 魏后凯.煤炭资源城市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J].资源·产业,2000,2(8):30~35.
|
[22] | 荣西武,顾文远.制度创新与煤型城市可持续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8):82~87.
|
[23] | 李秀春.基于复合DEA的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J].生态经济,2008,(10):358~361.
|
[24] | 丁湘城,张颖.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8,17(3):70~76.
|
[25] | 董锁成,李泽红,李斌,等.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与战略探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5):12~17.
|
[26] | 丁磊,施祖麟.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以太原为例[J].清华大学学报,2000,15(1):52~56.
|
[27] | 李成军.中国煤炭城市经济转型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
|
[28] | 吴宏伟,崔木花.煤炭型资源城市淮北市转型的策略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19(3):79~82.
|
[29] | 任瑞晨,王福志.阜新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接续产业研究[J].资源产业,2005,(7):4~9.
|
[30] | 韦朝阳,张立诚,何书金,等.我国煤矿区生态环境现状及综合整治对策[J].地理学报,1997,52(4):300~307.
|
[31] | 何书金,郭焕成,韦朝阳,等.中国煤矿区的土地复垦[J].地理研究,1996,15(3):23~32.
|
[32] | 方创琳,毛汉英.兖滕两淮地区采煤塌陷地的动态演化规律与综合整治[J].地理学报,1998,53(1):24~31.
|
[33] | 王炜,步伟娜,纪江海,等.资源型城市生态功能区划研究~以焦作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1):78~83.
|
[34] | 焦华富.采煤塌陷地土地复垦研究[J].经济地理,1999,8(4):90~94.
|
[35] | 马清裕.关于矿区城镇合理布局问题的探讨[J].城市规划,1981,2:20~31.
|
[36] | 焦华富.中国煤矿城市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1998.
|
[37] | 李荣.从煤矿城市到山水城市——淮南城市空间结构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3.
|
[38] | 梅林,孙春暖.东北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的重构——以辽源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6,26(6):949~952.
|
[39] | 张玉民.郑甲苏.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重组战略模式研究——以山西省孝义市为例[J].城市规划,2010,34(9):82~85.
|
[40] | 姚士谋,陈爽,吴建楠,等.中国大城市用地空间扩展若干规律的探索——以苏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9,29(1):15~21.
|
[41] | 渠爱雪,仇方道.徐州城市建设用地扩展过程与格局研究[J].地理科学,2013,33(1):61~68.
|
[42] | 焦华富.试论煤炭资源城市人口自然结构的演化特征——以淮南、淮北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1,21(4):423~426.
|
[43] | 李鹤,张平宇.东北地区矿业城市社会就业脆弱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9,28(3):751~760.
|
[44] | 魏冶,张哲,修春亮.煤炭城市转型中的社会空间结构——以阜新为例[J].地理科学,2011,31(7):850~857.
|
[45] | 马清裕.煤矿城镇人口规划的几个问题[J].煤炭经济研究,1983,3(11):8~11.
|
[46] | 董丽晶,张平宇.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及其就业变化研究——以沈阳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9,29(2):162~168.
|
[47] | 淮南矿务局.淮南煤矿志[M].淮南:淮南矿务局煤炭志办公室,1996.
|
[48] | 王明萍.高速公路对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117~121.
|
[49] | 孙威,李洪省.中国资源枯竭城市的区位条件辨析[J].地理学报,2013,68(2):199~108.
|
[50] | 安徽省计划委员会,淮南市计划委员会.安徽国土资源——淮南篇[M].合肥:安徽省计划委员会,1983.
|
[51] | 淮南市建设委员会城市建设志办公室.淮南市城建志[M].淮南:淮南日报社,1998.
|
[52] | 周一星.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论[J].城市规划,1998,2:22~25.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