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地理科学  2012 

旅游开发中的古村落乡村性传承评价——以北京市门头沟区爨底下村为例

, PP. 1304-1310

Keywords: 古村落,乡村性传承,层次分析法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古村落乡村性传承是存续地方本土文化的关键问题之一,乡村性传承是古村落旅游开发的重要问题。考虑古村落旅游影响、乡村性特征随社会发展的必要性等趋势,构建古村落乡村性传承评价层次分析模型,评价因素包括乡村建筑、乡村文化、农业经济、乡村社会和乡村环境5个方面。案例分析以爨底下村为例,评价其在旅游开发背景下的乡村性传承情况,评价结果显示爨底下古村落的建筑、环境、乡村文化与乡村社会等方面的乡村性传承良好,但传统乡村经济特征传承较弱。

References

[1]  陈腊娇,冯利华,沈红,等.古村落旅游开发模式的比较——金华市诸葛八卦村和郭洞村实证研究
[2]  [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5, (4):58~59.
[3]  胡道生.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以安徽黟县古村落为例
[4]  [J].旅游学刊,2002,17(6):49~53.
[5]  卢松,陆林, 王莉,等.古村落旅游客流时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为例
[6]  [J]. 地理科学,2004,24(2):250~256.
[7]  孙静,苏勤.古村落旅游开发的视觉影响与管理——以西递-宏村为例
[8]  章尚正, 董义飞.从游客体验看世界遗产地西递-宏村的旅游发展
[9]  [J].国外城市规划,2002,(4):36~37,2.
[10]  刘昌雪,汪德根.皖南古村落可持续旅游发展限制性因素探析
[11]  [J].旅游学刊,2003,18(6):100~105.
[12]  冯淑华,沙润.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测评模型——以江西婺源为例
[13]  [J].地理研究,2007,26(3):616~624.
[14]  [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2):1606~1612.
[15]  刘沛林.古村落文化景观的基因表达与景观识别
[16]  [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23(4):1~8.
[17]  程远“. 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发展之初探——西递古村保护规划简介
[18]  [J].华中建筑,1999,(4):78~81.
[19]  [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211~213.
[20]  张博,程圩.文化旅游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1]  [J].人文地理,2008,23(1):74~79.
[22]  陈麦池,黄成林.古村落型文化遗产旅游地历史保护体系、原则与策略
[23]  苑利, 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项基本原则
[24]  [J].学习与实践,2006,(11):118~128.
[25]  刘沛林,董双双.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
[26]  [J].地理研究,1998,17(1):31~38.
[27]  Yong YW, Keng K A,Leng T L. A Delphi forecast for the Singaporetourism industry: future scenatio and marketing implications
[28]  [J].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1989,(6):35-46.
[29]  Lane B. What is Rural Tourism?
[30]  [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1994, 2:7-21.
[31]  李肇荣.关于阳朔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
[32]  [J].社会科学家, 2003,(1):36~39.
[33]  Brohman J. New directions in tourism for third world development
[34]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6, 23(1): 48-70.
[35]  Pearce P L. Farm tourism in New Zealand: a social situationanalysis
[36]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0, 17(3): 337-352.
[37]  [J].人文地理, 2002, 17(4): 47~50.
[38]  卢松, 陆林, 徐茗.黟县古村落海外旅游市场研究
[39]  [J].经济地理, 2005, 25(2):252~256.
[40]  李凡, 金忠民.旅游对皖南古村落影响的比较研究——以西递、宏村和南屏为例
[41]  [J].人文地理,2002, 17(5):17~20, 96.
[42]  吴文智.旅游地的保护和开发研究——安徽古村落(宏村、西递)实证分析
[43]  [J].人文地理,2004,19(4):37~40.
[44]  刘昌雪.世界遗产地旅游推力—引力因素研究——以西递和宏村为例
[45]  [J].旅游学刊,2005,20(5):15~20.
[46]  王莉.古村落旅游地利益主体关系及影响研究——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宏村实证分析
[47]  [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22(3):276~279.
[48]  [J].华东经济管理,2006,20(2):43~46.
[49]  张广汉.欧洲历史文化古城保护
[50]  阮仪三,林林.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
[51]  [J].城乡建设,2004,(4):29~30.
[52]  郑林伟.从“原真性”出发理解建筑遗产保护
[53]  [J].建筑与文化,2005,(3):22~25.
[54]  李欣华,杨兆萍,刘旭玲.历史文化名村的旅游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以吐鲁番吐峪沟麻扎村为例
[55]  [J].干旱区地理,2006,29(2):301~306.
[56]  吴丽娟,李洪波.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性非使用价值评估——以福建永春北溪村为例
[57]  张歆梅.乡村旅游中游客导向的乡村性研究
[58]  [D].北京:北京大学,2008.
[59]  Saaty T L. How to make a decisi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60]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90,48(1):9-26.
[61]  程龙.中外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比较研究——以古建筑及其遗址开发利用为例
[62]  [J].城市问题,2000, 19(6):29~31.
[63]  刘爱河.文化遗产原真性概念及其内涵演变述评
[64]  [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9,(3):8~11.
[65]  高祥冠.平遥古城的原真性保护探讨
[66]  何方永.社区居民对乡村旅游乡村性的认知态度研究——以成都市三圣乡红砂村为例
[67]  [J].特区经济,2009,(7):141~143.
[68]  张成渝.国内外世界遗产原真性与完整性研究综述
[69]  [J].东南文化,2010,(4):30~37.
[70]  [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43~51.
[71]  马晓京.国外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原真性问题研究述评
[72]  [J].广西民族研究,2006,(3):185~191.
[73]  邹统钎, 李飞.社区主导的古村落遗产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北京市门头沟爨底下古村为例
[74]  [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5):78~86.
[75]  许先升.生态形态心态——浅析爨底下村居住环境的潜在意识
[76]  [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23(4):45~48.
[77]  吴冰,马耀峰.古村落旅游资源评价与保护研究——以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为例
[78]  [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1):121~124.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