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西南喀斯特山区峰丛洼地农业生产活动的生态景观效应探讨
, PP. 497-504
Keywords: 峰丛洼地,农业生产活动,景观格局
Abstract:
西南喀斯特山区峰丛洼地特殊的地形地貌特征,造成了物质能量循环及环境的封闭性,生态环境脆弱性强,加之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农村经济主要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农业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及景观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对农业生产活动及其生态效应进行探讨,以揭示其对喀斯特峰丛洼地自然景观格局演化的影响作用,有助于喀斯特峰丛洼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及相关文献整理,尝试从农业生产活动对喀斯特峰丛洼地系统中的水文系统、植被系统、土壤系统的影响效应入手,探讨农业生产活动对喀斯特峰丛洼地自然景观格局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峰丛洼地农业生产活动与喀斯特峰丛洼地景观变化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联系,农业生产活动对峰丛洼地景观格局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原始植被的破坏阻断了峰丛洼地表层岩溶水循环路径及改变了表层岩溶带的产流模式造成的,最终导致峰丛洼地地表植被系统的稳定性弱化,损坏了景观的系统性,造成景观破碎化,使景观均值性减弱,稳定性下降进而造成景观的逆向演替甚至石漠化。
References
[1] | 邓新辉,吴孔运,蒋忠诚,等.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生态环境效 应及其危害
|
[2] | [J].广西农业科学,2009,40(7): 857~863.
|
[3] | 付梅臣,胡振琪,吴淦国,等.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
|
[4] | [J].农 业工程学报,2005,21(6):54~58.
|
[5] | [J].地理科 学进展,2007,26(1):123~132.
|
[6] | [J].生态学报,2011,31(11):3036~3043.
|
[7] | [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9):1828~1835.
|
[8] | 彭晚霞,宋同清,曾馥平,等.喀斯特峰丛洼地旱季土壤水分的空 间变化及主要影响因子
|
[9] | [J].生态学报,2010,30(24):6787~6797.
|
[10] | 张继光,陈洪松,苏以荣,等.喀斯特峰丛洼地坡面土壤水分空 间变异研究
|
[11] | [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8):54~58.
|
[12] | [J].中国岩溶,1995,14(2):186~193.
|
[13] | 宋同清,彭晚霞,曾馥平,等.喀斯特峰丛洼地退耕还林还草的 土壤生态效应
|
[14] | [J].土壤学报,2011,48(6):1219~1226.
|
[15] | 王克林,苏以荣,曾馥平,等.西南喀斯特典型生态系统土壤特 征与植被适应性恢复研究
|
[16] | [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6): 641~645.
|
[17] | 欧阳资文,彭晚霞,宋同清,等.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化及其对干扰的响应
|
[18] | [J].应用生态学报,2009,20(6): 1329~1336.
|
[19] | 何寻阳,苏以荣,梁月明,等.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退耕模式土 壤微生物多样性
|
[20] | [J].地理研究,2009,28(6):1615~1624.
|
[21] | 李阳兵,王世杰,容丽.不同石漠化程度岩溶峰丛洼地系统景 观格局的比较
|
[22] | [J].地理研究,2005,24(3):371~378.
|
[23] | 苏维词,朱文孝.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
|
[24] | [J].山地 学报,2000,18(5):429~434.
|
[25] | [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9,(5):89~93.
|
[26] | 李瑞玲,王世杰,熊康宁,等.贵州省岩溶地区坡度与土地石漠 化空间相关分析
|
[27] | [J].水土保持通报,2006,26(4):82~86.
|
[28] | 张明阳,王克林,刘会玉,等.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区生态系统服 务价值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响应
|
[29] | [J].应用生态学报,2010,21(5): 1174~1179.
|
[30] | 潘根兴,曹建华.表层带岩溶作用:以土壤为媒介的地球表层生 态系统过程——以桂林峰丛洼地岩溶系统为例
|
[31] | [J].中国岩溶, 1999,18(4):287~296.
|
[32] | 苏维词.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其生态整治
|
[33] | 章程,谢运球,吕勇,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岩溶作用的 影响——以广西弄拉峰丛洼地岩溶系统为例
|
[34] | [J].地理学报, 2006,61(11):1181~1188.
|
[35] | 潘根兴,孙玉华,滕永忠,等.湿润亚热带峰丛洼地岩溶土壤系统中碳分布及其转移
|
[36] | [J].应用生态学报,2000,111(1):69~72.
|
[37] | 覃小群,蒋忠诚.表层岩溶带及其水循环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 向
|
[38] | 蒋忠诚.中国南方表层岩溶带的特征及形成机理
|
[39] | [J].人民 珠江,2001,(5):21~23.
|
[40] | [J].水土保持通报,2011,31(2):172~176.
|
[41] | [J].中国岩溶,2009,28(3):227~234.
|
[42] | 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
|
[43] | 张艳芳,任志远.陕西秦巴山地农业景观空间格局与动态研究 ——以柞水县下梁镇为例
|
[44] | [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0,28(4):115~119.
|
[45] | 吕耀,章予舒.农业外部性识别、评价及其内部化
|
[46] | 张秋菊,傅伯杰,陈利顶.关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的几个问题
|
[47] | [J].地理科学,2003,23(3):264~270.
|
[48] | 吴秀芹,蔡运龙.中国亚热带喀斯特生态环境演变研究进展
|
[49] | [J]. 自然科学进展,2006,16(3):267~272.
|
[50] | 宋同清,彭晚霞,曾馥平,等.论喀斯特峰丛洼地森林群落空间 格局及环境解释
|
[51] | [J].植物生态学报,2010,34(3):298~308.
|
[52] | 宋同清,彭晚霞,曾馥平,等.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类型森林群落 的组成与生物多样性特征
|
[53] | [J].生物多样性,2010,18(4):355~364.
|
[54] | 刘淑娟,张伟,王克林,等.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表层土壤 养分时空分异特征
|
[55] | 张伟,陈洪松,王克林,等.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养分空间分异 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
[56] | 梁红,杨明德.喀斯特流域水文地貌系统汇流分析——以喀斯 特峰丛洼地谷地流域为例
|
[57] | [J].应用生态学报,2010,21(2):317~324.
|
[58] | 但文红,张聪,宋江,等.峰丛洼地石漠化景观演化与土地 利用模式
|
[59] | 彭晚霞,王克林,宋同清,等.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复合退化控 制与重建模式
|
[60] | [J].生态学报,2008,28(2):811~820.
|
[61] | 姜光辉,郭芳.我国西南岩溶区表层岩溶带的水文动态分析
|
[62] | 李阳兵,王世杰,谢德体,等.西南岩溶山区景观生态特征与景 观生态建设
|
[63] | [J].生态环境,2004,13(4):702~706.
|
[64] | 张笑楠,王克林,张明阳.人类活动影响下喀斯特区域景观格局 梯度分析
|
[65] | [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12):1187~1192.
|
[66] | 王德炉,朱守谦,黄宝龙.贵州喀斯特区石漠化过程中植被特征 的变化
|
[67] | [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27(3):26~30.
|
[68] | 邵景安,李阳兵,王世杰,等.岩溶山区不同岩性和地貌类型下 景观斑块分布与多样性分析
|
[69] | [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3): 478~485.
|
[70] | [J].中 国环境科学,2000,20(6):547~551.
|
[71] | 邵景安,李阳兵.西南岩溶山地乡村景观格局与石漠化调控展 望
|
[72] | [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1):25~31.
|
[73] | 苏维词,杨华,李晴,等.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 成因及防治
|
[74] | [J].土壤通报,2006,37(3):447~451.
|
[75] | 何永彬,张信宝,文安邦.西南喀斯特山地的土壤侵蚀研究探讨
|
[76] | [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6):2393~2398.
|
[77] | 姚智,张朴,刘爱明.喀斯特区域地貌与原始森林关系的讨 论——以贵州荔波茂兰、望谟、麻山为例
|
[78] | [J].贵州地质,2002,19 (2):99~102.
|
[79] | 刘方,王世杰,刘元生,等.喀斯特石漠化过程土壤质量变化 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
[80] | [J].生态学报,2005,25(3):639~644.
|
[81] | 龙健,江新荣,邓启琼,等.贵州喀斯特地区土壤石漠化的本 质特征研究
|
[82] | [J].土壤学报,2005,42(3):419~427.
|
[83] | 张素红,李森,李红兵,等.粤北石漠化地区土壤侵蚀初步研 究
|
[84] | [J].中国岩溶,2006.25(4):280~284.
|
[85] | 苏维词.喀斯特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结构模型初探
|
[86] | [J].贵州科 学,2002,30(1):14~20.
|
[87] | 龙健,李娟,江新荣,等.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恢复和重建 措施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
[88] | [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4):615~619.
|
[89] | 张保华,谷艳芳,丁圣彦,等.农业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效应 研究进展
|
[90] | [J].地理科学进展,2007,26(1):114~122.
|
[91] | [J].中国岩溶,2005,24(3):250~254.
|
[92] | [J].热带地理, 1998,18(4):322~326.
|
[93] | 陈植华,陈刚,靖娟利,等.西南岩溶石山表层带岩溶水资源 调蓄能力初步评价
|
[94] | [C]//中国岩溶地下水与石漠化研究.南宁: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48~154.
|
[95] | 徐雁.珠江流域岩溶山区峰丛洼地的水土保持策略
|
[96] | 张笑楠,王克林,张明阳.人类活动影响下喀斯特区域景观格局 梯度分析
|
[97] | [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12):1187~1192.
|
[98] | 张军以,苏维词,苏凯.喀斯特地区土地石漠化风险及评价指 标体系
|
[99] | 蒙海花,王腊春.岩溶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响应研究—— 以贵州后寨河流域为例
|
[100] |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