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黑河上游地区气候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研究
, PP. 40-46
Keywords: 黑河上游流域,莺落峡,流量,气候因子
Abstract:
近42年来,黑河上游年流量呈增多趋势,其中以冬季最为明显,但总体上相对稳定,丰枯转换颇为平衡;降水量是影响黑河上游流量的最主要因子,夏季降水量的增加与夏季流量的增加关系密切,而夏季流量的增加最终影响到了年流量的增加;气温的升高特别是秋季气温的升高导致了高山冰雪消融量的增大,进而使非汛期流量增加,同时加大流域蒸发量特别是夏季蒸发量,增加了地表水资源的消耗,并对降水增加造成的年径流量增加起到削弱作用。
References
[1] | 青海省水利志编委会办公室.青海河流[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125~139.
|
[2] | 李栋梁.黑河流量和祁连山气候的年代际变化[J].高原气象,2003,22(2):104~110.
|
[3] | 丁永建,叶柏生,周文娟.黑河流域过去40年来降水时空分布特征[J].冰川冻土,1999,21(1):42~48.
|
[4] | 高桥浩一郎.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以及蒸发散量的推定方式[J].天气(日本),1979,26(12):759~763.
|
[5] | 高前兆,杨新源.甘肃内陆河径流特征与冰川补给[A].程国栋.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集刊(第6号)[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54~63.
|
[6] | 李林,汪青春,张国胜,等.黄河上游气候变化对地表水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4,59(5):716~722.
|
[7] | 李林,王振宇,秦宁生,等.长江上游径流量变化及其与影响因子关系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6):694~700.
|
[8] | 丁永建,叶柏生,刘时银.祁连山区流域径流影响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1999,54(5):431~437.
|
[9] | 邓慧平,李秀彬,张明,等.气候与地表覆被变化对梭磨河流域水文影响的分析[J].地理科学,2001,21(6):493~497.
|
[10] | 李丽娟,李海滨,王娟.澜沧江水文与水环境特征及其时空分异[J].地理科学,2002,22(1):49~56.
|
[11] | 张勃,程国栋.黑河绿洲坡面分异演化研究[J].地理科学,2003,23(2):193~199.
|
[12] | 邓伟,翟金良,闫敏华.水空间管理与水资源的可持续性[J].地理科学,2003,23(4):385~390.
|
[13] | 蓝永超,康尔泗,金会军,等.黑河出山径流量年际变化特征和趋势研究[J].冰川冻土,1999,21(1):49~53.
|
[14] | 张杰,李栋梁.祁连山及黑河流域降雨量的分布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04,23(1):81~88.
|
[15] | 汤奇成,曲耀光,周聿超.中国干旱区水文及水资源利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44~80.
|
[16] | 徐国昌,董安祥.我国西部降水量的准三年周期[J].高原气象,1982,1(2):11~17.
|
[17] | 康尔泗,程国栋,蓝永超,等.西北干旱区内陆流域出山口径流变化趋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型[J].中国科学(D),1999,29(增刊1):47~54.
|
[18] | 王国庆,王云璋,史忠海,等.黄河流域水资源未来变化趋势分析[J].地理科学,2001,25(1):369~400.
|
[19] | 王根绪,王建,仵颜卿.近10年来黑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02,22(5):527~534.
|
[20] | 李森,李凡,孙武,等.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及其驱动机制[J].地理科学,2004,24(1):61~67.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