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空间分析
, PP. 56-63
Keywords: 淮海经济区 ,县域经济差异 ,ESDA ,增长轴 ,空间关联类型
Abstract: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利用EDSA与统计分析的方法,对1995~2006年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及空间作用类型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总体差异呈扩大趋势,苏北、鲁南、豫东、皖北4地区之间的差异以及苏北内部、鲁南内部差异是淮海经济区整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高水平县域沿主要交通线方向扩展,形成沿京沪线(泰安-徐州段)、兖石线、沿海3条经济发展轴;低水平县域沿京九线形成不发达走廊,并在豫皖边界地区出现低水平-低增长并陷入贫困陷阱的集聚区;根据县域与相邻县域的关系,将淮海经济区县域分为扩散型、极化型、“沉陷”型、“传染”型。
References
[1] 杨开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研究[J].经济研究,1994,(12):28~33.
[2] 陆大道,刘 毅,樊 杰.我国区域政策实施效果与区域发展的基本态势[J].地理学报,1999,54(6):496~508.
[3] 陈 钊.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南北差异[J].地理研究,1999,18(1):79~86.
[4] 吴殿廷.试论中国经济增长的南北差异[J].地理研究,2001,20(2):238~246.
[5] 管卫华,赵 媛,林振山.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空间结构变化[J].地理研究,2004,23(4):541~550.
[6] 樊新生.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多尺度研究——以河南省为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7] Arbia G.The role of spatial effects i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regional concentration.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ystems,2001,3:271-281.
[8] 刘旭华,王劲峰,孟 斌.中国区域经济时空动态不平衡发展分析.地理研究,2004,23(4):530~540.
[9] 陈国阶.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异原因分析[J].地理科学,1997,17(1):1~7.
[10] 孙姗姗,朱传耿.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进展与展望[J].人文地理,2008,(2):11~18.
[11] 蒲英霞,葛 莹,马荣华,等.基于ESDA的区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J].地理研究,2005,24(6):965~974.
[12] 马晓冬,马荣华,徐建刚.基于ESDA-GIS的城镇群体空间结构[J].地理学报,2004,59(6):1048~1057.
[13] Anselin L.Interactive techniques and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In:Longley P A ,Godchild M F,M guire D J(eds.),Geographical Inform ation Systems(2nd edn.).N ew York:John W iley & Sons,1999.253-266.
[14] 孟 斌,王劲峰,张文忠,等.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中国区域差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4):393~400.
[15] Zhang X P,KANBNR R.What difference do polarization measures make?:an application to China[J].Jouu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1,37(3):85-98.
[16] 麻永建,徐建刚.基于ESDA的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研究[J].软科学,2006,20(5):51~54.
[17] 周玉翠,齐清文,冯灿飞.近10年中国省际经济差异动态变化特征[J].地理研究,2002,21(6):781~790.
[18] 欧阳南江.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区域差异的发展变化[J].地理学报,1993,48(3):204~217.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