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北京居住与就业的空间错位研究
, PP. 174-180
Keywords: 空间错位 ,边缘区 ,空间错位指数(SMI) ,通勤
Abstract:
宏观上将北京作为一个整体,借助于空间错位指数,研究1982、1990和2000年不同地域范围的空间错位情况;微观上,利用调查问卷数据分析边缘区居民通勤的时间、距离、方式及费用。研究发现,宏观上,北京市不同地域范围的空间错位指数及其变化是不同的,北京市20世纪90年代之前空间错位不明显,1982和1990年的空间错位指数(SMI)分别是3.13和1.98,此后以年均增长1.48个点的速度达到2000年的16.81;中心城区三年的SMI非常低且随时间缓慢增长,2000年时仍小于1;城八区的SMI在20年来不断增大且加速发展;同时就业远离居民、居民追逐就业,空间错位的强度取决于两者作用的强弱。微观研究发现,居民就地或就近就业的比例较低,超过50%的通勤者通勤距离在10~40km之间且每天通勤时间超过1h,通勤方式以公交、地铁和私家车为主,通勤距离和时间的增长并没有带来费用的相应增长,50%的通勤者每月通勤费用在100元以下。居住与就业的空间错位,导致通勤给居民带来的经济上的压力很小,长时间通勤带来的时间消耗及由此引起的精神消耗才是最主要的。
References
[1] Kain, John F. Housing segregation, Negro Unemployment, and Metropolitan Decen--tralization[J].Qua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8,82:175-197.
[2] Richard W Martin. Can black workers escape spatial mismatch? Employment shifts, and black unemployment in American citie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4,55:179-194.
[3] 卢纹岱.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9.
[4] 马清裕,张文尝.北京市居住郊区化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06,25(1):121~131.
[5] 李峥嵘,柴彦威.大连市民通勤特征研究[J].人文地理,2000,15(2):67~72.
[6] 周一星.北京的郊区化引发的思考[J].地理科学,2000,16(3):198~206.
[7] 周江评."空间不匹配"假设与城市弱势群体就业问题:美国相关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04(9):8~14.
[8] 孙群郎.美国城市郊区化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 Richard W Martin. Spatial mismatch and the structure of American metropolitan areas, 1970-2000[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2004,44:467-488.
[10] 张文忠,尹卫红,张锦秋,等.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北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6.
[11] 冯 建. 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2] 冯 建,周一星,王晓光,陈 扬.1990年代北京郊区化的最新发展趋势及其对策[J].城市规划,2004(3):13~29.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