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粤北石漠化过程土壤与植被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
, PP. 662-666
Keywords: 粤北,石漠化,土壤,植被,相关性
Abstract:
粤北英德市岩背镇典型石漠化区在石漠化从轻度向极重度发展的过程中,土层厚度、土壤覆盖度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呈显著下降的趋势,土壤有机碳含量在石漠化初期下降幅度更大,而土层厚度、土壤覆盖度在石漠化发展的后期阶段下降程度更为明显;石灰岩植被随石漠化程度加重,向旱生和岩生方向演替,群落结构渐趋简单,植被盖度和现存生物量显著降低;除岩石裸露率与土层厚度、土被覆盖度、土壤有机碳、植被盖度和生物量都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外,其它各因子之间都呈显著性的正相关关系。
References
[1] | 柴宗新.试论广西岩溶区的土壤侵蚀[J].山地研究,1989,(7):255~260.
|
[2] | 韦启璠.我国南方喀斯特区土壤侵蚀特点与防治途经[J].水土保持研究,1996,3(4):72~76.
|
[3] | 王德炉,朱守谦,黄宝龙.石漠化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初步研究[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3,22(3):204~207.
|
[4] | 王德炉,朱守谦,黄宝龙.贵州喀斯特区石漠化过程中植被特征的变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7(3):26~30.
|
[5] | 李阳兵,谢德体,魏朝富.岩溶生态系统土壤及表生植被某些特性变异与石漠化的相关性[J].土壤学报,2004,41(2):196~202.
|
[6] | 李阳兵,高 明,邵景安,等.岩溶山区不同植被群落土壤生态系统特性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5):606~613.
|
[7] | 包慧娟,李振山,王 涛.沙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模型[J].地理科学,2007,27(2):173~176.
|
[8] | 李晓燕,王宗明,张树文,等.东北典型丘陵漫岗区沟谷侵蚀动态及空间分析[J].地理科学,2007,27(4):531~536.
|
[9] | 莫宏伟,任志远,王 欣,等风沙过渡区耕地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动态变化研究——以陕西榆阳区为例[J].地理科学,2007,27(4):537~541.
|
[10] | 许 宁,郭旭东,洪友堂,等.基于文献分析的土地退化评价指标研究[J].地理科学,2008,28(3):425~430.
|
[11] | 广东省植物研究所.广东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
[12] | 孙 武,李 森.土地退化评价与监测技术路线的研究[J].地理科学,2000,20(1):92~96.
|
[13] | 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地理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94~178.
|
[14] | 陈朝辉.搞好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建设,解决广东省贫困山区问题[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61~68.
|
[15] | 汤惠君,胡振琪,苏少青.广东土地整理的实践与探索[J].地理科学,2004,24(4):484~487.
|
[16] | 曾帮锐.广东石灰岩山区环境问题探讨[M].自然地理与环境研究,1992:107~109.
|
[17] | 王世杰.喀斯特石漠化概念演绎及其科学内涵的探讨[J].中国岩溶,2002,21(2):101~105.
|
[18] | 李忠佩,王效举.小区域水平土壤有机质动态变化的评价与分析[J].地理科学,2000,20(2):182~187.
|
[19] | 王秀红.我国水平地带性土壤中有机质的空间变化特征[J].地理科学,2001,21(1):19~23.
|
[20] | 王德炉,朱守谦,黄宝龙.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过程及阶段划分[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9(3):103~106.
|
[21] | 闫业超.张树文.岳书平.克拜东部黑土区侵蚀沟遥感分类与空间格局分析[J].地理科学,2007,27(2):193~199.
|
[22] | 郭晋平,张芸香.景观格局分析空间取样方法及其应用[J].地理科学,2005,25(5):584~589.
|
[23] | 李 忠,孙 波,林心雄.我国东部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及转化的控制因素[J].地理科学,2001,21(4):301~307.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