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南沙套二元相结构的发现及其意义
, PP. 63-66
Keywords: 南沙套二元相结构 ,长江三峡切穿时代 ,网纹红土成因
Abstract:
野外调查中,作者在湖北宜昌枝城市红花镇南沙套村三峡出口处最高阶地上发现一套二元相结构沉积.按发现地点,将其定名为南沙套二元相结构.根据地层层序和接触关系,其相对年代可定为Q1.研究认为这套沉积物不仅可用以确定长江三峡切穿和长江贯通的时代,而且也可用以研究本区新构造运动的时代及网纹红土的成因与环境.
References
[1] 李四光.长江峡东地质及峡的历史[J].中国地质学会志,1924,3(3~4):21~30.
[2] 巴尔博.扬子江地文发育史[J].地质专报甲种,1935,第十四号
[3] 任美锷.长江三峡概况[J].地理知识,1957,8(3):110~114.
[4] 袁复礼.长江河流发育史的补充研究[J].人民长江,1957,2:1~9.
[5] 朱诚,等(著).华东山地第四纪沉积环境研究[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92~302.
[6] 陆维松正压大气波动准共振与中纬低频振荡[J]中国科学(B),1991,(1):102~112.
[7] 李崇银,穆明权,毕训强大气环流的年代际变化Ⅱ.GCM数值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2000,24(6):739~748.
[8] 李承三等.扬子江水系发育史[J].地理,1994,4:3~14.
[9] 杨怀仁,等.长江中下游(宜昌-南京)地貌与第四纪地质[A].杨怀仁.1960年全国地理学术会议论文选集(地貌)[C]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
[10] 黄第藩,等.长江下游三大淡水湖的湖泊地质及其形成与发展[J].海洋与湖沼,1965,7(4):396~423
[11] 杨达源,等.长江三峡贯通的时代及其地质意义的研究[A]刘东生.黄土·第四纪地质·全球变化.(第三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140~143
[12] 朱诚.对庐山东麓第四纪沉积物物源及新构造运动的新认识[J]地理学报,1995,50(1):41~50.
[13] 蒋夏初,等.1992,西昌大箐梁子组年代与环境研究[A].刘东生.黄土·第四纪地质·全球变化(第三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144~154
[14] 周凤琴.从红花套遗址的发掘探讨该区新构造运动特征及古地理环境[A]葛洲坝工程文物考古工作组葛洲坝工程文物考古成果汇编[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
[15] Tao Shi-yan, Chen Long-xun.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on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 China[M]. Monsoon Meteorology,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60 - 92.
[16] 曾庆存,张邦林.大气环境的季节变化和季风[J]大气科学,1998,22(6):805~813.
[17] White G H. 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extratropical Summer time general circulation[J]. J. Atmos. Sci., 1982, 39, 24-53.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