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大连城市居住环境评价构造与空间分析
, PP. 87-94
Keywords: 居住环境,评价构造,空间分析,大连市
Abstract:
首先,根据大连市城市居民居住环境评价的问卷调查资料,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构筑了由周边环境、利便环境和社区文化环境组成的居住环境评价构造。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利便环境、周边环境和社区文化环境在居住环境评价的重要程度依次降低。其次,利用ARC/INFO平台下划分的162个1km×1km的网格对居住环境评价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周边环境高评价地区主要位于市区边缘和市中心的部分地区,后者与城市广场和绿地有关;利便环境评价由市中心到市区边缘渐次降低,与各地到市中心的时间距离显著负相关,高评价地区高度集中在市街区。利便环境评价则不存在明显的分异规律。最后,在ArcView平台下,充分发挥GIS的图形叠置和逻辑查询功能对居住环境进行评价,并建立了呈不规则四圈层的双核心居住环境评价空间结构模式图。
References
[1] | 吴良镛. 芒德福的学术思想及其对人居环境学建设的启示[J]. 城市规划,1996,(1):35~41,48.
|
[2] | 吴良镛. 关于人居环境科学[J]. 城市发展研究,1996,(1): 6~8.
|
[3] | 吴良镛. 人居二与人居环境科学[J]. 城市规划,1997,(3):4~9.
|
[4] | 何兴华. 中国人居环境的二元特性[J]. 城市规划,1998,(2):38~41.
|
[5] | 何兴华. 居住及其比较研究[J]. 城市规划,1998,(4):33~35.
|
[6] | 孟庆林. 支持人居环境健康发展的自然调和理论研究[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7,(10):2,25~27.
|
[7] | 刘 平,赵思平,王如松. 城市住区人居环境生态设计[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13):4,13~16.
|
[8] | 李雪铭,姜 斌,杨 波. 人居环境:地理学研究面临的一个新课题[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 16(2):75~78.
|
[9] | 李王鸣,叶信岳,孙 于.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以杭州城市为例[J]. 经济地理,1999,19(4):38~43.
|
[10] | 李王鸣,陈晓平,陈怡平,等. 浙江城市人居环境的分析与客观评价[J]. 浙江经济,1999,(7):8~13.
|
[11] | 陈 浮,陈海燕,朱振华,等. 城市人居环境与满意度评价研究[J]. 人文地理,2000,15(4):20~23.
|
[12] | 曹广忠,柴彦威. 大连市内部地域结构转型与郊区化[J]. 地理科学,1998,18(3):234~241.
|
[13] | 柴彦威,周一星. 大连市居住郊区化的现状、机制与趋势[J]. 地理科学,2000,20(2):128~131.
|
[14] | Pacione M. The Use of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Measures of Life Quality in Human Geography[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82,(6):495-514.
|
[15] | 山口直人.地方都市における住民の居住环境评价构造と空间分布——宇都宫市を对象として事例研究[J]. 地域学研究,1991,(21):149~173.
|
[16] | 宁越敏,查志强. 大都市人居环境评价和优化研究[J]. 城市规划,1999,(6):15~20.
|
[17] | 陆大道,刘卫东.我国区域发展与区域政策的地学基础[J].地理科学,2000, 20(6): 487~493.
|
[18] | 陈彦光,刘继生.城市系统的异速生长关系与序位规模法则[J].地理科学,2001, 21(5): 412~416.
|
[19] | 田中豪一.土浦市にぉける居住环境评价の空间构造[J]. 季刊地理学,1997,(49):137~150.
|
[20] | Johnston R J. Spatial Patterms in Suburban Evaluations[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1973,(5): 385-395.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