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地理科学  2002 

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研究进展

, PP. 365-370

Keywords: 岩溶生态,土壤,植被,脆弱性,生态重建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中国西南地区碳酸盐岩出露广泛,土壤和植被是其岩溶生境中最为敏感的自然要素。综述了西南岩溶区的土壤形成与演化、植被生态特征与演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岩溶区生态脆弱性的评价理论,指出岩溶生态重建关键问题和进一步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最后,对西南岩溶生态恢复与重建对策进行了探讨。

References

[1]  陈朝辉,方国详.岩溶山区土壤形成机制与石山改造利用[J].中国岩溶,1997,16(4):393~396.
[2]  王世杰,季宏兵,欧阳自远,等.碳酸盐岩风化成土作用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D辑),1997,29(5):441~449.
[3]  袁道先.IGCP379"岩溶作用与碳循环"在中国的研究进展[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0,27(1):49~51.
[4]  陈晓平.喀斯特山区环境土壤侵蚀特性的分析研究[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7,13(4):31~36.
[5]  白占国,等.贵州碳酸盐区域的侵蚀速率及环境效应研究[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8,4(1):1~7,46.
[6]  任文美.在农业生态条件下石灰岩山地土壤演化的探讨[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99, 16(4):75~81.
[7]  何尧启.主成分分析在喀斯特土壤环境退化研究中的初步运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 17(1):12~19.
[8]  屠玉麟.贵州喀斯特灌丛群落类型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5,13(5):8~9.
[9]  屠玉麟.贵州喀斯特灌丛区系与生态特征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5,13(3):1~8.
[10]  朱守谦.喀斯特森林生态研究(Ⅱ)[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7.55~64.
[11]  王克林,章春华.湘西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问题与综合整治战略[J].山地学报,17(2):125~130.
[12]  周游游,霍建光,刘德深.岩溶化山地土地退化的等级划分与植被恢复初步研究[J].中国岩溶,2000,19(3):268~273.
[13]  李先琨.广西岩溶地区"神山"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J].植物资源与环境,1995,4(3):38~44.
[14]  刘燕华.中国脆弱环境类型划分与指标.刘燕华(主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恢复技术研究.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8~10.
[15]  苏维词,杨汉奎.贵州岩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类型的初步划分[J].环境科学研究,1994,7(6):34~41.
[16]  陈慧琳.南方岩溶区人地系统的基本地域分异探讨[J].地理研究,2000,19(1):73~79.
[17]  陈从喜.我国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质生态环境与治理[J].中国地质,1999,264:11~13.
[18]  李博(主编).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59~365.
[19]  张广海.南宁地区石灰岩山地生态设计初探[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8,21(2):161~164.
[20]  唐亚,陈克明,谢嘉穗,等.论固氮植物在山区农业持续发展中的应用[J].地理研究,1999,18(1):73~78.
[21]  潘根兴,曹建华.表层带岩溶作用:以土壤为媒介的地球表层生态系统过程——以桂林峰丛洼地岩溶系统为例[J].中国岩溶,1999,4:287~296.
[22]  柴宗新. 试论广西岩溶区的土壤侵蚀[J].山地研究,1989,7(4): 255~259.
[23]  袁建平.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适用性初探险[J].水土保持通报,1999,19(6):54~57.
[24]  郑颍吾(主编).木论喀斯特林区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1999. 8~9.
[25]  许鸿宛鸟.重庆地区石灰岩植被区系组成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18(3):351~357.
[26]  喻理飞,朱守谦,魏鲁明,等.退化喀斯特群落自然恢复过程研究——自然恢复演替系列[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1998,17(2):71~77.
[27]  苏维词,周济祚.贵州喀斯特山地的"石漠化"及防治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2:177~182.
[28]  刘济明.茂兰喀斯特森林中华蚊母树群落土壤种子库动态初探[J].植物生态学报,2000,24(3):366~374.
[29]  赵跃龙.中国脆弱生态环境类型分布及其综合整治[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1~3.
[30]  May R M(孙儒泳译).理论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144~164.
[31]  何才华,熊康宁,粟茜.贵州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性类型区及其开发治理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6,14(1):1~9.
[32]  袁道先.中国岩溶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129~134.
[33]  杨胜天.贵州典型喀斯特环境退化与自然恢复速率[J].地理学报,2000,55(4):459~466.
[34]  蔡运龙.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的生态重建与农林牧业发展、研究现状与趋势[J].资源科学,1999,21(5):37~41.
[35]  徐樵利.中国南方石灰岩荒山开发利用新探[J].自然资源学报,1993,8(4):115~121.
[36]  周兴.广西石灰岩山地受害生态系统的改建[J].山地研究,1995,13(4):241~247.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